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角下“ 幼儿小当家” 习惯养成模式的构建

作者

陈蓉

晋江市艺树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362200

幼儿时期是“ 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言:“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终生受其累。” 良好的生活、学习与社交习惯,是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石。家园共育作为现代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家庭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 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 幼儿小当家” 习惯养成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家园协同设计实践活动,让幼儿在“ 当家” 体验中锻炼自理能力、培养责任意识、提升社交素养,最终实现良好习惯的自主养成。

一、家园共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一)整合教育资源,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 双主阵地” ,二者教育资源各具优势。幼儿园可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规则意识、合作分享,如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家庭则能依托日常生活场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指导幼儿自主穿衣、整理玩具。家园协同可实现资源互补,让幼儿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培养。

(二)统一教育方向,强化习惯养成效果

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 教育一致性” ——若幼儿园强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而家庭中家长过度包办替代,会导致幼儿认知混乱,削弱习惯养成的效果。家园共育可通过统一教育理念与要求,让幼儿在园与在家的行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 双重标准” 对幼儿习惯的干扰,进而强化幼儿对良好习惯的认知与践行。

(三)赋能家长成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家园共育不仅是“ 育人” 的过程,也是“ 育家长” 的过程。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线上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指南》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邀请专家讲解科学的习惯培养方法,如根据幼儿“ 具体形象思维” 特点设计游戏化教育活动。这一过程能帮助家长摆脱“ 重知识、轻习惯” “ 重溺爱、轻放手” 的误区,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 同盟者” ,形成稳定的教育合力。

二、当前幼儿习惯养成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教育观念有差异,认知偏差阻碍习惯培养

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过度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如识字、算术),忽视习惯养成,认为“ 孩子还小,习惯问题长大自然会改” ;另有部分家长存在“ 溺爱型” 教育倾向,包办幼儿的饮食、穿衣、整理等事务,剥夺了幼儿的实践机会。

(二)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断层削弱教育合力

《纲要》要求“ 幼儿园应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渠道” ,但当前部分家园沟通仍存在“ 碎片化” 问题:沟通渠道单一(多依赖微信群被动推送信息)、交流内容表面化(多聚焦幼儿饮食、安全,少涉及习惯细节)、反馈机制不及时(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幼儿在家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幼儿在园的习惯动态)。信息断层导致家园无法针对幼儿习惯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难以形成“ 同频共振” 的教育效果。

教育实践缺系统规划,共育活动零散难以持续

家庭与幼儿园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常处于“ 各自为战” 的状态:幼儿园设计的习惯培养活动(如“ 整理小能手” 比赛),因缺乏家庭的延续实践而效果短暂;家庭中家长的教育尝试(如让幼儿帮忙做家务),因缺乏幼儿园的专业指导而难以科学推进。二者未形成统一的教育规划与完整的活动体系,导致习惯养成活动零散、碎片化。

三、“ 幼儿小当家” 习惯养成模式构建策略

(一)强化家园共育认知,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以《指南》《纲要》为核心,搭建家长认知提升平台:通过线下家长会、线上专题讲座,向家长解读“ 幼儿小当家” 模式的意义——让幼儿在“ 当家” 中实现“ 做中学、玩中学” ,契合《指南》“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 的理念;邀请学前教育专家结合案例讲解习惯养成方法,如针对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 超市小当家” 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会礼貌交流、有序排队,帮助家长理解“ 习惯培养需贴合幼儿发展特点” ,摒弃“ 重结果、轻过程” 的误区。

(二)搭建共育沟通桥梁,完善家园共育机制

构建“ 立体化” 沟通体系:一是“ 日常化” 记录,通过家园联系手册,每日记录幼儿在园“ 当家” 表现(如是否自主整理桌面)、在家任务完成情况(如是否帮忙摆餐具),教师与家长及时反馈;二是“ 实时化” 交流,利用微信群、班级小程序,分享幼儿习惯养成的短视频、教育资源,如推送“ 幼儿整理玩具小技巧” ;三是“ 深度化” 互动,每学期召开 2-3 次专题家长会,聚焦习惯养成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每学期开展 1-2 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 小当家” 实践活动(如亲子“ 餐厅服务” ),直观了解幼儿在园表现,消除信息差。

(三)设计丰富实践活动,推动习惯落地生根

从“ 园所、家庭、家园协同” 三个维度设计实践活动:在幼儿园,设置“ 小当家” 角色体验区(超市、医院、餐厅),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社交习惯与规则意识,如“ 超市小当家” 游戏中,幼儿需学会排队付款、主动问好;在家庭,布置“ 分层小任务” ——小班幼儿可尝试“ 摆放餐具” ,中班幼儿可负责“ 整理玩具” ,大班幼儿可参与“ 擦拭桌面” ,每周 2-3次,家长记录完成情况并反馈给教师;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如亲子运动会(设置“ 两人三足运物品” 项目,培养幼儿合作能力)、亲子手工日(让幼儿自主分配材料,培养责任意识),在互动中强化习惯养成效果。

(四)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激励幼儿自主成长

参照《指南》“ 尊重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节奏” ,构建“ 全方位、多主体” 的评价体系:一是制定科学评价指标,从生活自理(穿衣、整理物品)、社会交往(礼貌待人、同伴合作)、学习兴趣(主动探索、专注活动)、品德修养(乐于助人、遵守规则)四个维度设定具体标准;二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幼儿在园“ 当家” 表现,家长评价幼儿在家行为,幼儿通过“ 自我评价表”(如用贴纸标记“ 是否自己整理玩具” )、小组讨论进行自评与互评,培养自我反思能力;三是设立正向激励机制,对习惯养成表现突出的幼儿,颁发“ 小当家之星” 奖状及绘本、益智玩具等奖品,并在班级展示栏、家长群分享其“ 当家” 成果,以榜样力量激发幼儿的自主积极性。

家园共育视角下“ 幼儿小当家” 习惯养成模式的构建,是对《指南》《纲要》家园协同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统一家园认知、优化沟通机制、设计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可有效解决当前幼儿习惯养成中的“ 认知偏差” “ 沟通断层” “ 实践零散” 等问题,真正形成“ 家园同心、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幼儿发展需求迭代模式细节,让“ 幼儿小当家” 成为幼儿习惯养成的“ 助推器” ,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璨.家园互动,优化共育平台[J].湖南教育(D 版),2018(6).

[2]陈云.立足习惯养成·实施家园共育——基于家园共育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J].家长,2023,(14):7-9.

[3]张管琼.让幼儿有一双“ 巧手” ——生活教育视域下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3,(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