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施工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金日

天津市方正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01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本身呈现出了规模大、投资较多、技术复杂、周期性长等一系列特征。项目进度的开展对于项目是否能够有效完成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是一项基本的衡量指标,决定了项目成本以及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就需要加强施工进度管理,促使工程项目依照计算有效完成,以此将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某医院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启动新综合楼建设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58,000 ㎡,地下 2 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 15 层为门诊、医技、住院病房,合同总工期 28 个月。项目特点功能复杂,涉及大量医疗专项工程,专业分包多,场地紧张,社会关注度高,是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但是进度管理期间有着诸多问题存在。

1.1 进度计划编制不规范,缺乏科学性与动态性

许多项目的进度计划编制流于形式,未能深入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施工环境、资源供应状况、技术难度以及施工队伍的实际能力。编制过程往往过于依赖经验或上级指令,缺乏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细致调研与精准评估,计划本身先天不足,要么过于乐观而难以实现,要么过于保守造成资源闲置。例如,在缺乏详实地质勘探数据的情况下盲目编制深基坑开挖进度,极易因实际地质条件复杂而导致工期严重延误。部分项目仍采用简单的横道图进行计划编制,难以清晰展现各项工序间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及其相互制约性,未能充分利用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等现代项目管理工具进行深度网络计划分析,无法准确识别出决定项目总工期的关键线路和关键活动,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关键节点的重点把控失去科学依据。进度计划一旦编制完成,往往被视为一成不变的“ 铁律” ,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动态监控与调整机制。

1.2 施工材料与设备管控不力,供应链不稳定

材料需求计划编制粗糙,未能紧密跟随施工进度计划的动态调整。采购部门与施工部门沟通不畅,导致材料供应在品种、规格、数量或时间上无法满足现场实际需求,出现“ 需要的没来,来的不需要” 或“ 来的不及时” 等问题。采购环节过于侧重价格因素而忽视供应商资质和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进场检验流于形式,未能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1]。施工设备尤其是大型关键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大型桩机的配置计划不合理,调度不科学,导致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并存,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形同虚设,“ 重使用、轻保养” 现象普遍,设备带病运行,最终导致突发性故障停机,直接影响关键线路上的工序进展。设备操作人员技能不足或违规操作也加剧了设备损耗和安全风险。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优化策略

2.1 严格规范进度计划编制与动态落实

(1)科学编制,精细化管理。采用专业项目管理软件,基于 WBS(工作分解结构)进行任务分解。深入现场调研,充分考虑资源约束、技术方案、环境条件等因素,运用 CPM、PERT 方法精确计算工序时间参数,清晰识别关键路径和非关键路径上的浮动时间。计划编制需要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主要分包参与,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2)分级细化,责任到人。建立多级进度计划体系,管理层、项目经理、区域经理、施工员/班组长,每一级计划都需明确责任主体、关键节点、完成标准和输出成果,确保计划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建立定期的和不定期的进度监控机制,实时跟踪实际进度与计划的偏差,深入分析偏差原因,建立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当偏差超出阈值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依据合同条款和科学评估,及时、审慎地调整进度计划,包括时间、资源、逻辑关系,重新确认关键路径。所有调整需履行审批手续,并通知所有相关方,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管理。

2.2 加强材料与设备全过程精细化管控

基于精细化进度计划和 BIM 模型,精确计算各阶段材料设备的需求量、规格型号和到场时间节点,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库,推行集中采购、战略合作,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采购效率和透明度,对关键材料、长周期设备,必须留有充足的安全提前期。严把质量关与入场验收,制定严格的材料设备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2]。加强供应商考察和出厂检验,材料设备进场时,必须严格执行联合验收制度,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检,坚决拒收不合格品,从源头杜绝质量隐患导致的返工。科学规划材料堆放场地和运输路线,运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方式保持现场整洁有序。推行物料二维码、RFID 标识管理,实现物料从进场到使用的全流程追踪。实施严格的限额领料制度,加强余料、废料回收管理,减少浪费。探索应用智能仓储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制定科学的设备配置、租赁与采购计划。建立完善的设备台账和维护保养计划,定人定机定责,严格执行日常点检、定期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关键设备进行运行状态在线监测和故障预警,提升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2.3 加强人员组织与协同管理

(1)构建高效项目管理团队,优化劳务分包管理。选派具备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较强协调沟通能力的项目经理及核心管理成员,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建立清晰的报告关系和信息沟通渠道。强化团队建设,培养协作精神和目标导向意识。有实力、信誉好、管理规范的分包队伍,推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相结合的模式。签订严谨的分包合同,明确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和奖惩措施。推行班组化管理,将进度、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作业班组和个人。

(2)强化沟通协调机制以及落实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建立定期的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利用信息化协同平台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与问题的快速响应。特别要加强与业主、设计、监理、供应商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化解矛盾,扫清外部障碍。建立与进度目标紧密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对提前完成关键节点、有效控制进度偏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反之,对因管理不善、执行力差导致延误的责任人进行问责。营造积极向上、奖罚分明的管理氛围[3]。

(3)重视培训与技术交底。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和项目进度计划交底。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务、目标、标准、时间节点以及上下游工序衔接关系,提升全员技能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减少因操作不当或返工造成的进度延误。

3、结语

综上,施工进度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当前管理中的难点。通过严格规范进度计划编制与动态调整,加大设计变更管控力度,加强材料设备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升施工进度管理水平、保障项目成功交付,实现项目工期目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郭建君,毛昌贤.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及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4(3Z):123-124.

[2]史丽男,郭永民,胡新炜.浅谈教学楼工程中的施工进度管理[J].科技视界,2024(31):345-346.

[3]朱美萍,应剑峰.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与进度控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