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璧山区轨道换乘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北广场(结构鉴定)

作者

晏新

重庆正诚标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身份证:500106198601201616

一、引言

璧山区轨道换乘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北广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双龙大道璧山站北广场,是一项重要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该项目自2017 年11 月开工,2019 年8 月起基本处于停工状态。本次鉴定工作由与重庆华筑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旨在通过对已施工完成区域的结构现状、材料强度及承载能力进行全面检测与分析,识别工程重大风险点和结构危险点,为后续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鉴定工作于2024 年7 月11 日至7 月20 日进行现场调查、踏勘与检测,并依据国家相关规范编制本报告。项目建筑面积约55703.09 平方米,结构形式为地下2 层框架结构,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及桩基础,设计使用年限50 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目前,建筑主体结构部分区域已完成施工,但存在多处质量问题,需进行详细鉴定与评估。

二、检测鉴定目的、内容与依据

(一)检测鉴定目的

本次鉴定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璧山区轨道换乘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北广场已施工完成区域的结构现状、实际材料强度及结构承载能力,识别并反馈工程中存在的重大风险点和结构危险点。通过系统的检测与分析,为后续的加固设计、施工及使用维护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确保工程在后续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鉴定工作重点关注混凝土构件的强度、钢筋配置、锈蚀情况以及结构抗震性能,全面评估结构的实际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置建议。

(二)检测鉴定内容与范围

鉴定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筑场地现状、地基基础条件、结构体系及构件布置的检查,对混凝土承重构件及其连接的截面尺寸、强度、钢筋配置、工作状况、裂缝及钢筋锈蚀情况的检测,以及根据检测结果和结构计算分析对已施工完成区域的安全质量进行评定。鉴定范围涵盖璧山区轨道换乘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北广场的已施工完成区域,包括地下2 层和地下1 层的部分混凝土柱、梁、板及墙体构件。通过现场检测与数据分析,全面评估结构的实际状况,为后续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三)检测鉴定依据与评定标准

本次鉴定工作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范与标准进行,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19)、《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50-057-2006)、《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JGJ/T152-20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及相关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这些标准与规范为鉴定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结构现状检查

(一)地基基础检查

对建筑周边环境、室内外地面以及主体结构进行观察与检查,未发现室内外地面、柱、梁、楼板、墙体等构件或连接处存在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地基基础状况总体良好,未发现明显的变形或损伤迹象。然而,基坑支挡支护桩及支护墙体交接处存在渗水现象,支护桩内部钢筋外露、锈蚀,支护墙体存在渗水及局部向内倾斜,基坑支挡顶部地面存在开裂,冠梁与土体存在脱开迹象。这些问题表明基坑支挡的整体支护效果受到一定影响,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固与修复。

(二)上部结构外观现状检查

对具备检测条件的主体结构外观现状进行检查,发现混凝土构件存在混凝土不密实、空洞、钢筋外露及锈蚀等问题。施工后浇带处楼板常年处于浸水状态,钢筋严重锈蚀,部分楼板钢筋、填充墙体内构造柱钢筋及混凝土柱上的墙体拉结筋均存在锈蚀现象。地下2 层混凝土柱因长期浸水,其结构承载力及耐久性受到显著影响。

(三)基坑支挡外观质量及缺陷检查

基坑支挡支护桩及支护墙体交接处存在渗水现象,支护桩内部钢筋外露、锈蚀,支护墙体存在渗水及局部向内倾斜问题。基坑支挡顶部地面存在开裂迹象,冠梁与土体之间存在脱开现象。这些问题表明基坑支挡的整体支护效果受到一定影响,需进行详细监测与加固处理。

四、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检测

(一)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

通过回弹法对地下 2 层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进行抽样检测,并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50057-2006)及《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B/T50784-2013)进行数据分析与龄期修正。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混凝土构件的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 共检测 108 个混凝土柱,其中37 个强度不满足设计C45 等级要求;检测12 个地下 C35 等级要求;检测18 个屋面顶板层混凝土梁,其中15 个强度不满足设计 墙 ,其中4 个强度不满足设计C30 等级要求。检验批推定结果显示,部分区域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区间低于设计要求,需采取相应加固措施。

(二)混凝土构件钢筋配置与保护层检测

对混凝土构件的钢筋配置及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发现部分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会加速钢筋锈蚀,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检测结果还显示,部分外露锈蚀钢筋的横肋高不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的要求,需进行除锈与防锈处理。

(三)混凝土构件钢筋锈蚀检测

依据《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JGJ/T152-2019),对混凝土构件的钢筋锈蚀电位值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部分构件的钢筋锈蚀电位值在-200mV 至-350mV 范围内,表明钢筋锈蚀性状不确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这些构件内部钢筋普遍存在锈蚀现象。外露锈蚀钢筋的直径满足规范要求,但横肋高不满足要求。钢筋锈蚀问题严重影响了结构的耐久性与承载能力,需采取除锈与防锈处理措施,并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

五、结论

(一)结构现状总体评价

综合检测结果,璧山区轨道换乘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北广场已施工完成区域的结构现状存在较多质量问题。地基基础未发现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但基坑支挡存在渗水、钢筋锈蚀及局部变形问题。上部结构混凝土构件存在不密实、空洞、钢筋外露与锈蚀现象,部分构件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抗震措施核查显示,部分区域的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总体而言,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受到显著影响,需进行系统性的加固与修复。

(二)处理建议

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处理建议: 是对检测过程中造成的局部破坏处进行修缮与加固补强,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与 长度不足及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规范的构件采取加固措施; 四是对钢筋外露与锈蚀情况采取除锈与防锈处理措施 对基坑支护进行变形监测;六是在新增扶梯开洞时,避免直 七是对抗震措施不满足要求的构件进行加固;八是在后续施工与使用过程中, 格按照设计 强日常安全观察与定期鉴定。

(三)后续工作方向

建议在后续施工与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组织措施进行,避免对已完工部分造成破坏。同时,加强日常安全观察,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处理。使用年限满设计年限后,应进行技术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通过科学的检测、鉴定与加固,确保工程的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与长期使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