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作者

赵佳菲

浙江嘉昕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 314000

1 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保障公众健康是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的首要目标。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通过有效的监管,可以从源头控制食品的安全性,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确保消费者能够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从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监管对于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严格的监管标准和要求促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食品质量。例如,在监管的推动下,许多食品企业引入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同时,监管能够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小作坊、小企业,优化行业结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整个食品行业的竞争力。这有助于推动食品行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现状

2.1 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法律法规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新兴食品业态,如网络食品销售、外卖餐饮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存在监管空白或漏洞。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的情况,一些标准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 监管机构协调与衔接不畅

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虽然各部门在职责分工上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紧密、信息共享不及时、监管衔接不畅等问题。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也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但由于协调机制不够完善,有时会出现应急响应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事件的妥善处理。

2.3 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存在隐患

在食品生产环节,部分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设备,存在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生产过程交叉污染等问题。在食品流通环节,部分食品销售者对食品储存条件把控不严,存在食品超期销售、变质食品未及时清理等问题。一些农贸市场、小超市的食品进货渠道复杂,部分食品来源不明,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在餐饮服务环节,一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单位,存在厨房卫生脏乱差、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餐饮具消毒不彻底等问题,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此外,网络餐饮服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部分网络餐饮商家资质造假、加工场所卫生条件恶劣等,给监管带来了较大难度。

2.4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能力不足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虽然已覆盖全国,但在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地区的风险监测点设置不够合理,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和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监测存在空白。监测项目也不能完全涵盖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危害因素,对于一些新型污染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能力有待提高。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相对匮乏,评估技术和方法还不够完善,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面对一些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由于风险评估不及时、不准确,导致监管部门难以迅速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加强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在法律法规制定与修订方面,应组建由食品科学、法学、公共卫生等多领域专家构成的专业团队,深入调研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监管需求。例如,针对当前新兴的基因编辑食品,专家团队需从技术原理、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基因编辑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填补法律空白。在修订现有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规模食品企业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监管部门等各方意见,通过召开听证会、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确保法律法规的条款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3.2 健全监管体系

在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方面,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绘制详细的职责分工图,避免职责交叉和模糊地带。建立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领导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工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搭建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互,提高监管效率。

为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应加大对基层监管部门的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信息化监管工具,如快速检测试剂、移动执法终端等,提高基层监管的技术水平。加强基层监管人员的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基层监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测技术、监管方法等方面,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监管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3 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合规性培训,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生产操作技能、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分类培训,如对大型食品企业,重点培训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对小作坊、小企业,着重培训其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上利用网络课程、在线直播等形式,方便食品生产经营者随时随地学习;线下组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活动,提高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企业的信用评级、生产经营许可等挂钩,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4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扩大风险监测的覆盖面,在偏远地区和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设立监测点,增加监测频次,确保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状况。加强对新兴食品业态的风险监测,针对网络食品销售、跨境电商食品等,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测指标和方法,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加大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研究,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水平。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库,整合各类食品安全风险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4 结语

我国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工作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监管机制运行、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监管体系存在漏洞、生产经营者管理不规范以及风险评估与控制不足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食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构建起更加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防线,为公众“ 舌尖上的安全” 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彦丽.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现状与措施研究[J].现代食品,2023(20):154-156.

[2]周洁.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1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