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课堂到德育班会:班主任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策略
周丽华
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
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点方向。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课程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情境性,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然而,如果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往往不够深刻。因此,班主任应将历史课堂中潜藏的德育元素延伸至主题班会,通过情境化、体验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把“ 学到的历史” 转化为“ 活出的责任” ,实现历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1 历史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1.1 古代史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忠诚家国的典范。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表达了对楚国与百姓的忧患意识。南宋时期的岳飞“ 精忠报国” 、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仅是忠义精神的象征,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面前的坚韧与不屈。明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更是民族团结与抵御外侮的生动体现。这些历史人物和事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在班会中引导学生思考“ 何为家国责任” 。
1.2 近代史中的民族觉醒
中国近代史是学生认识民族苦难与觉醒的重要窗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屈辱遭遇,也呈现出一批批仁人志士的爱国之举。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铮铮誓言,成为忧国忧民的象征;邓世昌、左宗棠等人则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 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其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班主任在班会中可以通过影片片段、人物故事等形式再现这些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1.3 现代史中的民族复兴
中国现代史提供了大量鼓舞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从“ 两弹一星” 到载人航天,从奥运健儿的拼搏到脱贫攻坚的胜利,均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复兴的伟大精神。这些成就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帮助他们建立新时代的家国责任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情感落实到学习进步和社会实践之中。
2 班主任德育班会的优势与价值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组织者,更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德育班会作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价值。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最为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学段和个体差异,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德育班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与交流的平台,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讨论与互动中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还能在集体氛围中增强责任感与归属感。再次,德育班会能够将课堂知识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形式和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最后,班主任借助德育班会,不仅可以塑造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还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德育班会在立德树人和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3 从历史课堂到德育班会的融合策略
历史课堂与德育班会的结合,不仅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再利用,更是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系统性引导。历史课堂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而德育班会则以体验、参与、交流为核心,强调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实践养成。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形成“ 课堂启迪-班会延伸-实践养成” 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1 课堂启迪:在历史学习中播下爱国种子
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学生的历史情感。教师在讲授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采用故事化、影像化的方式营造情境。例如,在讲解《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 致远舰” 沉没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再结合邓世昌“ 愿以此身长报国” 的壮烈誓言,引导学生代入历史背景,从而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设置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思考题。例如:“ 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青年,你会如何面对民族危亡?” “ 今天的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 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为班会的深入探讨埋下伏笔。另外,历史人物不仅是知识点,更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林则徐、文天祥、戚继光、赵一曼等人物的事迹中提炼忠诚、担当与牺牲精神,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
3.2 班会延伸:在主题活动中深化爱国情感
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应注重与历史课堂的呼应,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延伸。例如,在学习“ 抗日战争” 后,可组织“ 铭记历史,不负青春” 主题班会;在学习“ 改革开放” 后,可开展“ 祖国发展与我的责任”主题活动。通过主题延伸,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能将认知逐步转化为情感认同。在具体实施中,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增强体验感和感染力。可组织历史人物角色扮演,如再现林则徐虎门销烟、赵一曼英勇就义、钱学森回国等场景;开展辩论赛,如探讨“ 落后就要挨打是否仍然适用于今天” ;举行主题演讲与诗歌朗诵,以“ 青春与祖国同行”为题,或朗诵《满江红》《七子之歌》等经典作品。这些形式在参与与互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与升华。同时,班主任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 一言堂” 。例如,可让学生干部主持班会,活动由小组自主策划和展示,在增强组织能力的同时,使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自主活动之中。
3.3 实践养成:在生活行动中落实爱国精神
班主任可以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学生参与升旗仪式主题发言、爱国主义征文比赛、黑板报设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认同。例如,班级可以定期开展“ 历史小剧场” ,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故事片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爱国精神常态化。其次,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例如,在清明节前夕组织“ 缅怀先烈” 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祭奠中增强家国情感。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停留在课堂与活动上,而应延伸至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如国旗角落、历史人物名言墙、班级口号设计等),营造爱国氛围,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学习态度、劳动责任、集体荣誉感中。
4 结语
历史课堂与德育班会的融合,是班主任工作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 课堂启迪-班会延伸-实践养成” 的三位一体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观养成和行为转化。班主任不仅要善于挖掘历史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更要结合主题班会和校园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未来,班主任应不断创新德育方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生群体中落地生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周丽华(1993 年3 月生),女,汉族,广东韶关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