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线监测温湿度控制系统在疫苗生产中的应用优化

作者

周钰岷 刘国泰 王国海 沈超 范雍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650500

1. 引言

疫苗作为特殊生物制品,其活性成分对生产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极为敏感。研究表明,温湿度波动超过阈值可能导致疫苗抗原变性、效价降低甚至失效,直接影响免疫效果与用药安全。传统监测方式依赖人工定时巡检记录温湿度数据,并通过离线校准设备维持环境稳定,这种模式不仅受人为操作误差影响(如读数偏差、记录遗漏),且无法对突发温湿度异常进行实时响应,难以满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持续监控、实时调控”的严格要求。在线监测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与自动化调控手段,实现从数据采集、分析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为疫苗生产环境的精准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2. 在线监测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架构

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的选型与部署是系统实现精准监测的基础。在疫苗生产车间,需要依据洁净区等级以及不同工艺环节的需求,选择量程匹配、精度较高的工业级传感器,并通过网格化布局实现对生产区域的全面覆盖。物联网传输层采用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构建起“传感器 - 边缘网关 - 云端服务器”的数据传输链路,确保温湿度数据能够快速同步至监控中心,同时通过加密协议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2 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体系

系统采用“边缘计算 + 云计算”的混合架构实现数据的分层处理。边缘层部署高性能设备,搭载实时操作系统,对传感器原始数据执行多重预处理:通过特定滤波算法剔除环境噪声干扰,利用相关原则识别并修正异常值,采用合适协议完成数据格式转换,降低数据传输量。

云端智能分析平台基于分布式架构构建。存储层采用混合存储模式,分别用于存储历史温湿度数据和满足实时数据的写入与查询需求。分析引擎集成流计算框架,可对数据执行趋势预测与模式识别:通过特定模型拟合温湿度变化曲线,提前预判波动趋势;利用聚类算法识别不同工艺阶段的温湿度特征模式。系统支持自定义报警策略,当温湿度偏离阈值时,可同时触发多种报警方式,形成多维度预警体系。

2.3 智能调控算法的融合应用

传统控制算法在疫苗生产场景中存在固有缺陷,面对诸如冻干机开门等扰动时,温度超调量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相关规范对波动范围的严格要求。该系统创新性地将经典控制算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基础调控层采用特定控制算法,通过实时调整冷热源输出功率实现温湿度的快速稳定;优化层则引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历史温湿度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及环境参数训练预测模型,提前预判温湿度变化趋势,动态调整控制参数,显著提升调控精度,在特定车间的应用中能将温湿度波动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满足疫苗生产的高精度要求。

3. 系统在疫苗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3.1 案例背景与实施需求

某生物制药企业在疫苗储存环节面临严峻挑战:其储存设备需为疫苗成品及关键原材料提供严苛的温度环境,不同品类疫苗对储存温度有明确标准,如部分疫苗需在特定低温区间保持活性。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显著缺陷:人工定期巡检记录温度的频率有限,无法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异常情况难以及时响应;人工读数与记录易产生偏差、遗漏等误差,可能导致温度状态误判;离线校准需中断设备运行,既影响储存环境稳定性,又增加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为满足法规对储存环境的要求,确保疫苗质量,该企业于 2022 年正式引入在线监测温湿度控制系统,在关键储存区域部署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实现储存温度控制的优化升级。

3.2 实施效果与效益分析

该系统在储存设备温度控制中成效显著:通过实时精准的监测与调控,储存设备内温度波动范围大幅缩小,稳定维持在工艺要求范围内,为疫苗活性和稳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质量层面,因温度异常导致的疫苗及原材料质量问题显著减少,产品合格率有效提升,进一步夯实了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管理层面,人工巡检频次大幅降低,从频繁巡检转为定期设备维护,人力成本显著下降;系统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温度记录报表,取代人工记录,提升了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数据整理和审计时间大幅缩短,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能源层面,依托智能调控算法优化设备运行,在保证温度稳定的前提下降低了能耗,实现能源合理利用,为企业节约了运营成本。该系统通过技术革新,全面解决了传统储存温度控制的痛点,在环境稳定性、质量保障、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疫苗储存环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4. 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4.1 系统应用中的现实挑战

当前系统在应用中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传感器校准方面,主流温湿度传感器需要定期离线校准,校准期间存在监测精度下降的风险,且离线校准会中断生产,影响效率。在数据交互方面,温湿度控制系统与车间其他相关系统之间存在接口不统一、数据交互不畅的问题,难以实现全流程生产数据的协同分析。在环境适应方面,在极端天气下,车间空调系统负荷骤增,现有调控算法可能出现响应延迟,导致温湿度短时间波动超过阈值。

4.2 技术优化与发展策略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技术优化与发展策略。在传感器维护方面,引入 AI 预测性维护技术,基于深度学习构建传感器性能退化模型,分析传感器漂移规律与性能衰减趋势,提前预测校准需求,将传统被动式离线校准转变为主动式预防性维护,延长校准周期,减少校准对生产流程的中断次数,提升设备综合效率。在数据追溯方面,构建区块链数据追溯体系,采用联盟链技术架构,将关键信息进行哈希加密后实时上链存储,利用区块链的特性构建全流程数据追溯链条,满足监管机构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并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异常数据预警。在环境适应方面,结合气象数据与车间历史温湿度数据,建立季节性温湿度动态阈值模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空调负荷,提升系统应对极端环境的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在线监测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及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为疫苗生产环境的精准控制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人为风险及优化能源效率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未来随着 AI、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该系统可向“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车间温湿度虚拟模型,实现调控策略的预验证与优化;另一方面推动行业标准化接口建设,促进温湿度控制系统与生产全流程管理平台的无缝集成。建议疫苗生产企业持续关注技术迭代,将在线监测系统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模块,为疫苗生产的合规性与可靠性构建坚实的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 龚培林 , 魏敏 , 严波 , 等 . 基于多物理场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内部温湿度控制方法研究 [J]. 电气自动化 ,2024,46(06):55-57.

[2] 范李平 , 李兵 , 姚迪 . 一种智能变电站环境温湿度在线监测系统 [J]. 电气开关 ,2022,60(04):31-35.

[3] 柴伟家. 基于神经网络的温室温湿度预测与控制[D]. 山东农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