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王子赫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承包三部 100101

引言​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是核心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性能。然而,施工阶段混凝土裂缝的出现较为普遍,这类裂缝不仅会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还可能导致水分渗透、钢筋锈蚀等问题,加剧结构损伤。因此,深入剖析裂缝成因并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对保障道路桥梁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围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旨在为施工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一、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成因

1.1 材料自身特性引发的裂缝成因

混凝土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引发裂缝的重要原因。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热量,若热量聚集且散发不均,会使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产生温差,导致温度应力超过材料抗拉强度,从而出现温度裂缝。此外,混凝土中的骨料若含有杂质或级配不合理,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材料内部存在薄弱区域,在受力或环境变化时易形成裂缝。同时,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若收缩受到约束无法自由变形,也会产生收缩裂缝,这类裂缝在干燥环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施工工艺不当导致的裂缝成因

施工工艺的不合理操作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常见因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振捣不充分或过度振捣,会使混凝土密实度不均,局部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为裂缝产生埋下隐患。浇筑后的平仓抹面不及时,会导致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另外,模板安装不牢固或拆除时间过早,会使混凝土结构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进而引发结构性裂缝。施工过程中各工序衔接不畅,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增加裂缝出现的概率。

1.3 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裂缝成因

外部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温度剧烈变化是重要诱因,夏季高温时混凝土表面受阳光直射升温迅速,而内部温度相对较低,这种温差会产生热胀冷缩应力,导致表面开裂;冬季低温环境下,混凝土中的水分结冰膨胀,会破坏材料内部结构,形成冻融裂缝。同时,湿度的频繁波动会使混凝土反复干湿循环,加剧体积收缩与膨胀,导致裂缝扩展。此外,工业区域的腐蚀性气体或土壤中的侵蚀性介质,会与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材料强度,间接引发裂缝。

二、影响道路桥梁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

2.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其抗裂性能。水泥用量过多会增加水化热释放量,加大温度裂缝的风险;用水量过高则会导致混凝土干缩量增大,易产生收缩裂缝。砂率不合理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使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离析、泌水现象,降低材料匀质性。若掺合料种类或掺量选择不当,不仅无法改善混凝土性能,还可能破坏其稳定性,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因此,科学设计配合比是控制裂缝的基础。

2.2 施工过程中的养护管理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养护管理对混凝土裂缝控制至关重要。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时间不足,会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方式不当,如洒水次数不够或覆盖不严密,会导致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抗裂能力下降。在高温或大风天气下,若未采取有效的保湿降温措施,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远超内部,易形成表面裂缝。养护过程中对混凝土温度的监控缺失,也无法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温差应力,增加裂缝出现的概率。

2.3 外部荷载与结构受力状态因素

外部荷载与结构受力状态对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施工阶段若过早施加荷载,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设计要求,结构易因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结构设计中的受力分析不到位,会使局部构件承受的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极限,导致结构性裂缝。此外,基础不均匀沉降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当应力超过材料承受能力时,会引发贯通性裂缝。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也会使桥梁结构产生疲劳应力,长期积累易导致裂缝扩展。

三、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控策略

3.1 基于材料优化的裂缝预防措施

通过材料优化可有效预防混凝土裂缝。选择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能减少水化热产生,降低温度裂缝风险。合理控制骨料质量,选用级配良好、杂质含量低的骨料,并进行清洗筛选,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掺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等,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裂性,减少水泥用量。同时,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如减水剂减少用水量、膨胀剂补偿收缩,能有效抑制收缩裂缝的产生。

3.2 针对施工工艺的规范化管控策略

规范施工工艺是控制裂缝的关键环节。混凝土浇筑前需对模板和钢筋进行检查,确保安装牢固、位置准确。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频率,保证混凝土密实且不发生离析。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式,确保各层混凝土结合紧密。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覆盖保湿养护,根据环境温度调整养护周期,确保混凝土强度稳步增长。合理安排模板拆除时间,避免过早拆模导致结构变形。加强施工各环节的质量检验,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减少裂缝诱因。

3.3 结合环境特点的适应性防控方法

结合环境特点采取适应性防控措施能降低裂缝发生率。在高温季节施工时,选择早晚时段浇筑混凝土,对骨料进行降温处理,浇筑后覆盖遮阳布减少阳光直射;冬季施工则采取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模板或覆盖棉被,防止混凝土受冻。在湿度变化大的区域,加强混凝土表面保湿,延长养护时间,减少干湿循环影响。对于腐蚀性环境中的工程,采用抗渗性强的混凝土,必要时涂刷防腐涂层,隔绝侵蚀性介质与混凝土的接触,保护材料性能。

四、结论​

通过材料优化、工艺管控、环境适应等防控策略,可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与扩展。在实际施工中,需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源头控制裂缝诱因,提升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为道路桥梁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未来还需持续研究新型材料与技术,进一步完善裂缝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青杰 . 道路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裂缝防治对策 [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06):129-131.

[2] 曹杰 . 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J]. 散装水泥 ,2025,(01):62-64.

[3] 成海伟 . 道路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裂缝防治措施 [J]. 汽车画刊 ,2024,(09):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