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几点建议

作者

徐立娟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132001

在幼儿教育领域,几十年来,无论是过去的中专起点幼儿师范学校,还是当今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幼儿教师都在幼儿教育中担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高校扩招与社会认可度的影响,幼儿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与社会认可度迫在眉睫。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素质降低

2021年-2023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及位次统计表

由近几年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录取位次可见,在高校扩招、本科录取率大幅度提升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加之公众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培养保姆”的误解,忽视其教育专业性,学生在报考时本能地选择回避,很多在校生都是被迫调剂到此,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情绪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校期间自我约束力差,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入职率低,职业稳定性差

1. 在幼儿园招聘中,高职毕业生常面临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挤压,尤其在一线城市或优质公办园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毕业后直接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学生廖廖无几。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专升本考试,试图在学历上提升自己,从而掌握选择的主动权。但是,从近些年的调查来看,在专升本考试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报考本专业的比例不足 20% ,大多数学生更认同小学教育专业,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流失率高,而入职率低。

2.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转行率高。即使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但是职业稳定性很差。究其原因在于:

第一,社会偏见与角色误解。在当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仍存在“带小孩的保姆”等刻板印象,其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被低估。另一方面,家长的高期望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所引发的矛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困扰。

基于此,无编制的幼儿教师有一部分转向了早教机构、文职岗位,另一部分或许直接放弃了专业。在编制内的幼儿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调入其他行政部门,或小学里的学前班。

第二,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较重。每日里,幼儿教师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保育工作,还要兼顾与家长沟通、行政任务等,同时幼儿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导致幼儿教师身心俱疲。

第三,薪资待遇过低,除一线城市或公办园外,多数地区幼儿园教师工资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调查中,本市五所区属小学校带园的 58 名幼儿教师都是没有编制的,每月只能拿到基本工资,不足2000 元。问起她们工作的动力,全部是为了正在本小学上学的孩子,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上了初高中,老师们是否仍能坚守岗位,难以确定。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激发

(-) 认知“体面”与“有意义”,增强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

针对社会偏见与角色误解,国家需要引导社会与幼儿教师认知“好工作”的内涵。所谓“好工作”,即同时具有“体面”与“有意义”两项特质。那么,何为“体面”?何为“有意义”?怎样将两者融为一体?

1.“工作心理学理论”将“体面”进一步细化为安全的物理与人际环境、合理工时与休息权、组织价值观与个人兼容、满足基本生存的报酬,以及医疗保障五个维度。“有意义”则是当一个人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 并“对他人或社会有所助益”, 这份工作即具有意义。即“体面”感的获得源于社会的保障、大众的尊重以及职业稳定性与安全感的体验,而“有意义”则是基于个人层面的主观感受,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2. 如何融合“体面”与“有意义”,将决定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与热爱。从某种程度上讲,“体面”是通向“意义”的桥梁,只有满足了生存与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才能进一步萌发出社会贡献感和自我决定感,从而实现自我,使个体将自己的工作界定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可以说“体面”是“意义”的前提条件,“意义”是“体面”的结果,没有“体面”,个体很难持续保有对“意义”的体验。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首先要从“体面”入手。

(1)社会应构建公平的教育与就业体系,并保障基本生活条件。未来,国家政策将进一步驱动行业规范化,逐步提高幼儿教师资质要求,比如学历、教师资格证、继续教育学时等。同时,落实幼儿教师的职业待遇保障,缩小编内编外的收入差距.

(2)在基础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大环境下,社会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幼儿教师将不再是“孩子王”,更是创新型人才的启蒙者,是幼儿一生持续发展的奠基人。

(3)幼儿园要营造支持性文化,重视幼儿教师的自主性与意义感。提供安全、公正、有尊严的工作条件,激发个体的价值感、成长感与归属感。对个体而言,这是通向职业幸福的钥匙;对组织与社会而言,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改善工作情境,变工作倦怠为工作投入,激发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1. 工作倦怠指为职业生活导致的身心疲惫状态,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进而引发身体疲劳、认知疲劳或认知障碍等。倦怠不仅危害幼儿教师的健康,还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2. 工作投入包含活力、奉献与专注。即指幼儿教师全身心融入工作角色,工作时充满活力、全情投入且高度专注,它是倦怠的对立面,处于工作投入中的教师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投入能激发幼儿教师的创造力,对工作绩效、工作承诺、工作满意度等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3. 产生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因素有工作情境与人格特质。

(1)在工作情境中,工作性质,角色、矛盾冲突、压力、工作量等易导致幼儿教师产生倦怠;工作中的自主性、社会支持、正向反馈、任务意义等是工作投入的激发因素,其中,工作中正向反馈的长期影响最强,发展空间的影响最直接。

(2)个人的人格特质上,神经质人群易倦怠;五大人格因素中的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引发工作投入,积极主动人格的个体会主动寻求工作机会,情绪智力高者能更好管理情绪,保持工作状态。

4. 人性管理,通过改善工作情境,变工作倦怠为工作投入

(1)氛围创设:管理者可选拔和培养乐观、自我效能高的领导者,营造积极安全的心理氛围,创设独特的团队文化,使教师间对工作要求和资源的看法相互影响、形成共识,大家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工作重塑:简化日常繁琐的工作流程,优化工作要求,技术赋能教学,应用数字化工具(如智能课堂、家园共育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幼儿教师在行政事务中的精力投入。

(3)个人层面:根据幼儿教师倦怠或投入程度进行个性化干预,如开展培训、组织进修学习、发挥自身优势、趣味工作设计和主动活力管理等优化工作体验和幸福感。

(三)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感

1.70 多年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人在基本需求满足后,转向追求潜能、意义与内在整合的最高心理状态。基于马斯洛的理论,2018 年美国心理学家考夫曼经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分解出自我实现者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持续的新鲜感、接纳、真实、平和心态、使命感、现实感知力、人道主义精神、高峰体验、道德直觉和创造力。

2. 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面对的教育对象是 3-6、7 岁的幼儿,幼儿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模仿性强,不善于控制自我的表达。基于幼儿的这些特点,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极易引发自身的保护欲,并在交流中体验到被尊重、依恋与热爱。同时,幼儿毫无掩饰的天性表达也使久处社会群体中的成人重新找回童年的自我,可以感受到人际关系中的真诚与自由,并在解答幼儿的疑问中更频繁地体验到“喜悦探索”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对生活产生更高的满意度。这也正是自我实现者幸福感的来源,即“真正的幸福不是追逐快乐,而是自我成长的副产品。”

3.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实现并非一种“被动等待的终点”,而是一种可以主动培养的“持续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教师接近自我实现:

(1)保有新鲜感:带领幼儿教师积极创设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园所可以设立丰富的动植物养育区,让教师与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重拾对生命的敬畏与欣赏。

(2)提升接纳力:在不定期的培训与团建中,培养幼儿教师的自我接纳能力,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既有优点,也有缺陷,生活中,需要我们同时接受与拥抱。

(3)增强使命感:通过历史人物事迹与文化宣传,使幼儿教师重新思考个人如何对人类整体有所贡献。

(4)积极探索:创设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鼓励幼儿教师在活动组织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生活习惯,使之与幼儿共成长。

总之,通过在和谐的团队关系中使幼儿教师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努力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最终达成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

总结

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未来需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薪酬、完善职业路径、增强社会认可度、修正组织评价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稳定师资队伍,保障学前教育质量,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基。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张永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 8 月第二版

[2]《 理 解 体 面 工 作 与 有 意 义 的 工 作 》David  L.Blustein、Evgenia    I. Lysova 与 Ryan   D.Duffy 《组 织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年 鉴》2023 年

[3]《组织行为学》于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年8 月1 日

[4]《自我实现者的现代画像:马斯洛理论的当代表达与实证检验》姜莹2025 年4 月空勒的梦想屋

[5]《工作心理学》(英)约翰·阿诺德(沈秀琼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年 12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