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台山佛乐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作者

罗敏 何嘉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13

摘要: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而它的佛教音乐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台山佛乐作为佛教与音乐艺术完美交融的宗教音乐形式,其独特的艺术创新对佛教的传承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五台山佛乐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五台山佛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五台山佛乐 宗教文化 传承与保护

一、五台山佛乐发展

五台山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东北部,其起源可追溯到北岳恒山。它横跨山西省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以及河北省的阜平县,跨越两省四县,总面积广阔,达到了320平方公里。五台山由五座巍峨的山峰组成,这些山峰的特色在于其顶部无林木覆盖,形状如垒砌的台子,因此得名。五台山上庙宇密集,白塔入云,气象万千,著名的寺院很多,自古以来就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圣地,并被佛教比附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与五台山佛教发展轨迹相同,五台山佛教音乐经历了由形成——兴盛——衰落——恢复的过程。以中国佛教及音乐的发展历程作为背景,五台山佛教的兴衰作为条件,根据佛乐在五台山佛教各个历史时期的形式及特点,大致把其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初始时期、成形时期、恢复时期、完善时期、式微时期以及非遗化时期。

1.初始时期

初始时期是指从前秦佛教进入五台山到南北朝时期,北周周武帝宇文邕的大规模毁灭佛教事件“周武灭佛”。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与其佛教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在这一时期,佛教初兴,佛教音乐发展十分缓慢,主要的音乐形式体现在“赞呗”中,也就是对经文的讽诵。当时音乐曲调从属于经文,大多是以“以词度曲”的方式进行创作。那时僧人对佛教信仰的追求主要从个人出发,以个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初始时期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形式简单、曲调单一,经文的词曲关系没有完全固定,在实际的讽诵过程中,往往曲调伴有即兴的成分。

2.成形时期

成形时期指的是从隋代佛教恢复、发展到唐代的“会昌法难”近三百年的历史。隋文帝一改“周武灭佛”的做法,重视佛教义理,提倡经论学习,五台山佛教在“周武灭佛”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自此,五台山佛教在恢复中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为唐代五台山佛教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帝王崇佛、百姓信佛,佛教被大多数人接受,普及度很高,五台山佛教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五台山佛教音乐有了大跨度的发展。在当时,不论是帝王家还是寻常百姓家,都有佛教音乐的涉足,佛教音乐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当时的佛教音乐主要包括宫廷“佛曲”、世俗化的乐曲和“讲唱”、“变文”以及“赞呗”三方面的内容。但是不论是宫廷“佛曲”还是世俗化的“讲唱”、“变文”,它们不论在使用的场合、形式、内容以及之后的发展,都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佛教音乐有着本质的不同。

五台山佛教在唐代的极大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五台山佛教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但它的音乐受到五台山及其佛教在地理、文化、社会环境及本身需要等方面的制约,内容涉及十分有限。所以,五台山佛教音乐只在对佛经讽诵的音乐化继承中有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其成就表现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地位在法事中确立,经文讽诵及法事仪轨开始规范化,在讽诵中所用的音乐形式也开始程式化并由个人转向集体,五台山佛教音乐于此时基本成形。

3.恢复时期

正当五台山佛教音乐向着更丰富、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之时,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使得五台山佛教再次遭到严重的打击,随着五台山佛教的破坏,基本成形的五台山佛教音乐也气息奄奄。恢复时期是从唐宣宗大中元年复兴佛教以来,经历了五代、宋、金,近400年间的历史[袁宏梅.浅析韩军著《五台山佛教音乐》[J].戏剧之家,2019,(33):61.]。这一时期的五台山佛教音乐总体上处于恢复时期,其在唐代已经形成的法事仪轨、讽诵经文的形式以及佛教讽诵程式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民间流传的唐大曲、法曲和宋大曲、民间乐曲以及文人词曲被五台山僧人所用,这种恢复中的发展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个时期佛教音乐的发展程度始终还是没能够超过唐代。

4.完善时期

完善时期是指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经元、明直到清末600年间的历史。进驻五台山多年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同发展起来,这样优良的文化环境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发展至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一些流行在民间的元散曲不断的被吸收应用到佛教活动的经文讽诵中,“焰口”这种形式成了佛教与民间交往并能长期与群众保持联系的桥梁。其次,元代开始,佛教法事仪式规模开始宏大起来,做法事的次数增加了许多,这些频繁的大规模佛事活动促进了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完善。随着佛教活动的兴盛,五台山佛教音乐不断丰富,在元末明初达到完善,其完善的标志就是“器乐”的应用。

五台山佛教活动在这个时期成为完全可供人欣赏的佛教艺术品,它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也于此形成,此时的“焰口”已经发展成最能代表五台山佛教音乐风格的佛教活动。

5.式微时期

式微时期是从民国起,五台山佛教连带它的音乐一起走上了衰落的道路,战乱使得僧人外逃避难,直至1946年五台县解放,外逃的僧人才陆续回山。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曲谱抄本看,当时乐曲比宣统时期的曲谱从数量上少了许多,但是一些法事仪式还有所保留,没有就此消失。

6.非遗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五台山佛教情况开始好转,庙宇不断修葺,香火逐渐旺盛起来。在山西省文化厅的正式批准下,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于1987年成功创立了“中国五台山佛乐团”,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岁月里,五台山佛教音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2004年6月,它荣幸地被山西省列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项目,这一举措标志着五台山佛教音乐正式步入了系统性的保护与传播阶段。到2006年,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地位再次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同年5月20日,它成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也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紧接着,同年12月,五台山佛乐再次荣获殊荣,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五台山佛教音乐正式迎来了非遗化的崭新时代,为后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五台山佛乐面临的挑战

五台山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依附于五台山佛教发展的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第一、佛乐人才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对于佛乐知之甚少,这也就使得佛乐人才的补给在来源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除此之外,由于佛乐的传承教授方式依然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为主体,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佛乐的演唱也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第二、佛乐创作未能顺应潮流。佛乐需要创新,才能更加符合每一时代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宣扬佛教,仅仅停留在传承的佛教音乐是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的。“普教花香, 奏诸音乐。”这是《无量寿经》中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对佛教三宝供养的重要性,但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佛教音乐部分中,收集整理的五台山佛教音乐仅有80首,其中青庙音乐56首,黄庙音乐24首,而且还呈逐年递减的局面。

三、五台山佛乐的保护及传承

五台山佛教音乐中有着我国古代音乐的痕迹,因此,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寺里的僧人有责任和义务对佛教音乐进行梳理和保护,不仅对乐器、乐曲要有保护意识,对于仅存的谱本更应该珍藏。其次,各界的音乐学者,对五台山佛教音乐不单单要起到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需要更多的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等音乐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最后,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保护,使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保护从民间行为上升为政府作为。

面对当今形形色色的多元音乐文化,五台山佛教音乐似乎是被黑暗笼罩着的金子,没有人去注意,但是其固有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笔者借鉴整合多方面的建议,规划出以下三点传承发展的可循途径:

第一、收录整理现有内容。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现有资源的开发和整理,用当前常用记谱方式完善乐谱的记载工作。由政府牵头,联合教学机构及从事音乐工作的学者实地采风,将五台山佛教音乐艺术现有内容以影像资料的形式记录保留下来。

第二、将佛教音乐的展示与旅游、重大节日相结合,挖掘其当下经济价值。五台山是全国文明的旅游胜地,但是大多数游客只是去求心愿的达成,对于佛教文化没有过多的注重。《又见五台山》是“又见”系列的又一部力作,其中不乏佛教音乐的展示,但是更多的是在为五台山的旅游行业服务。也不能否认,无形中赋予了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商业价值。除此之外,文化部门可以在特定的寺院及时间,专门展示经过艺术处理的佛教音乐,使其成为一门符合当今审美标准的文艺节目,增加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出镜率,展现五台山文化特色。

第三、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在于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的体现,是在人本身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五台山佛教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宗教艺术,如果没有的宗教的味道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传承中没有了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这种艺术形式也就濒临灭绝的局面。五台山佛教音乐大部分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的,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关键是重点保护传承人,只有保护好传承人,才是解决传承问题的关键。因此,完善传承体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构,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研究以及保护有更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结语

五台山佛乐作为佛教与音乐艺术完美交融的宗教音乐形式,其独特的艺术创新对佛教的传承具有深远影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僧众、音乐机构及专业人员积极努力下,五台山佛乐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重放异彩,健康发展。这不仅对佛教事业、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靖博. 梵音长绕清凉山 五台山佛乐的特色 [J]. 中国宗教, 2020, (03): 70-71.

[2]李岩炜. 五台山佛教用乐与其周边民间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9.

[3]韩军.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 [J]. 五台山研究, 2011, (01): 44-47.

[4]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 [J]. 五台山研究, 1994, (02):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