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柳子挫折文化赋能硬核大学生培育研究

作者

唐汇 邓怡 左琛 陈猛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摘  要: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面临诸多压力,呈现出“脆皮”现象,其表现为目标定力减弱、心理防线脆弱与内驱动力匮乏。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基于此,将柳子挫折文化融入大学生挫折教育成为一种创新的培养模式,多方教育力量需从构建共育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用力,提升大学生的抗挫力水平。

关键词:柳子挫折文化 挫折教育 脆皮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这一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不仅在生理、心理上逐步成熟,对文化知识、恋爱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然而,面对多重压力,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挫折感,若挫折感不能及时有效干预和消解,可能会诱发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极端行为。基于此,提高大学生耐挫力刻不容缓。柳子挫折文化在此情境下,不仅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更为我们规避潜在风险提供了切实的可能性。以柳子挫折文化赋能“硬核”大学生培育,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又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供新视角,助力青年大学生撕掉“脆皮”标签,修炼“硬核”心态。

一、柳子挫折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心磐信坚,矢志不渝的信念

柳宗元的一生经历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但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放弃,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是柳子挫折文化的核心要素。他一心为国变法图强,参加革新被贬永州后处境艰难,悲愁满腔,但遭挫折而不屈,立下“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誓言,矢志不渝坚守自己倡导革新的初衷,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地方柳宗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福祉,在《岭南江行》中,他写道:“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在贬谪柳州之时,他没有放弃推崇和弘扬的利国利民的“大中之道”,而是坚定目标,不受外界影响。从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邵州刺史到再贬永州司马,一系列的贬谪经历使柳宗元壮心瓦裂、身心俱疲,苦不堪言。虽然如此,但他仍没有万念俱灰。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柳宗元都始终保持意志坚定,心磐信坚。

(二)方向既明,何惧路遥的选择

柳宗元遭受挫折时始终坚定理想方向,选择调整行为去实现目标。柳宗元被贬后,感受到世事的艰辛困苦,更得知人情冷暖,他慢慢学会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逐渐懂得圆融之道。对于理想的实现,柳子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动荡不安有所感受,他秉承积极入世的态度,改革的愿望从萌发到推行。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他遭受贬谪却不沉沦,仍坚定为民谋福的信念,他明白自己这时已无法在有任何作为,于是接受现实,从“立功”“立德”转向“立言”的道路,对社会政治问题与百姓之生存进行反思,把著书立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新途径,读“百家书”,走上文学词章之路。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有约500篇作品诞生,这是他文学创造的巅峰时期。柳子在中逆境明确方向,不畏艰难险阻,面前挫折能自我调适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行动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政治失意,被贬永州,期间更是遭到政敌及投机者的攻击,生活上困苦落后、疾病缠身、未老先衰。但柳宗元游历山水、与人交往、调整心态,以豁达的胸怀、坚定的信念不断精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思想理论水平,并将自己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一方面,他不曾自暴自弃,刻苦学习,践行所学,永不倦怠。他激励自己发奋读书著述,有计划地研读儒家经典、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创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凭借交游期间的经历,柳子深入了解百姓在统治者横征暴敛之下的苦难,因此更加关注民生社稷,思考改革之法。被贬期间,柳宗元与农夫、渔夫等贫苦百姓交往颇多,熟知当时社会弊病所在,而这也为其在柳州施展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他带领百姓革陋俗、崇其庙、事农桑,“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咸宜》),以实际行动实践“大中之道”。永州十年,是柳子厚思想最成熟的十年,正是因为这期间深入民间、潜心钻研经史子集,奋于笃行、臻于至善,方有此后柳柳州厚积而薄发的一系列举措。

二、“脆皮大学生”抗挫力不足的三维解构

(一)目标定力“脆”,缺精神之弦

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表现有所不同,有的人能向挫折发出挑战,矢志不移、坚韧不拔,有的人却从此萎靡不振、不堪一击、陷于绝望。由此,目标的坚定和准确对于大学生抗挫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只有坚定目标才能有向挫折发出挑战的勇气才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脆皮”大学生目标定力之“脆”,首先环境的适应性挑战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对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健康,目标感更是模糊;其次是目标设定的缺失与迷茫,对于许多大学生,考入理想大学是高中时期的主要目标,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他们在短期内可能缺乏新的、明确的目标来驱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也导致了其目标意识薄弱、精神毅力不足,在受挫时往往容易放弃;此外心理与情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会遇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压力的缓解等挑战。这些挑战可能让他们无暇顾及目标的设定和实现。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与情绪较为敏感和波动的阶段,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消极情绪中,进而影响目标感和行动力‌。“脆皮”大学生他们容易因为一次失败就失去信心,产生挫折心理,一“挫”即“折”,无法坚持到底,缺乏柳宗元那样身处逆境而不乱、面对逆势而前行的精神。遇挫会削弱他们的目标定力以致于缺乏精神寄托和追求,陷入空虚和迷茫之中,难以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二)心理防线“脆”,亏变通之智。

近年来我国抑郁风险呈现低龄化倾向,18-24岁和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也呈现类似趋势,可见当前青年已是存在心理问题的重点群体[1],精神“脆皮”现象已是风靡。大学生正处于18-23岁社会化的青年期至成年期,面临着思考一些重大人生问题,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倍速时代,给这一群体带来科技和生活等领域发展红利的同时,对其对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2年长沙一名21岁女大学生因备考期末考试,每天只睡5-6个小时,精神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从而引发了在公交站台突然呼吸急促,四肢麻木,无法动弹,随后被送往医院确诊为因过度换气引发的呼吸性碱中毒。在面对生活、学习、就业与升学等多重社会传导压力与挫折时,这类现象时有发生,体现了大学生整体心理承受能力偏弱,许多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痛苦、烦躁、焦虑等情绪,这也是他们心理如“脆脆鲨”的表现。这类学生往往在遭遇挫折打击后对自己失去信心、消极悲观,认为前途和理想都是无稽之谈,不懂得识变应变求变,再启新程。

(三)内驱动力“脆”,欠恒久之力

内驱力是驱使个体行动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接受挫折教育的主体,其内驱动力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必然影响挫折教育目标的实现[2]。当前,部分大学生尚未意识到内驱力的重要性,在自我认知发展上存在不足。受限于客观环境和自身认识、能力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挑战、困难时缺乏主动性,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在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中,过高的心理期望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容易打击这类同学的积极性,在后续的发展中可能导致其不愿意再尝试类似行为,进而产生低自我效能感,对自身的信心不足,感到恐惧、焦虑,久而久之便会避免接受挑战;同时,由于自身缺乏内在需要,有的同学在面对挫折时易产生半途而废的心理。具体表现为这些同学内心没有产生习得性的需要,因而他们在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压力时会产生“算了吧,反正我也不需要这些东西”、“这么难,过几天我再做”诸如此类的想法,由此便会表现出“一挫即折”、难以持之以恒、做事缺乏耐心的特性。此外,一些同学会利用外部刺激比如找他人督促自己等方式来迫使自己达到目标。这部分同学尽管会因为外部环境而暂时性的坚持某一件事,但也会因为外部刺激的消失而放弃,或者会由于这种强迫自己的行为在心中逐渐积累消极情绪,最终导致放弃。这部分大学生在内驱力发挥上的不足往往会表现为恒心、毅力上的缺失,以致挫折教育效果不佳。

三、柳子挫折文化赋能硬核大学生培育的三重进路

(一)精神筑基固本,文化铸魂强志

在价值多元与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目标设定缺失与成长方向迷茫的困境。柳子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文化密码。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坚定信念,帮助他们在人生航程中锚定方向,筑牢目标定力的精神根基。其一,高校可通过开发“柳子精神”特色课程体系,以《岭南江行》《咸宜》等经典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走进柳宗元跌宕起伏的人生世界。在精读细研中,大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这位古代文人虽屡遭贬谪,却始终秉持“利元安安”的理想追求,深刻领悟其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稳定而坚定的价值坐标系。其二,柳子“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智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转型指南。通过将文化传承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立足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制定动态化、阶段性的人生规划。定期开展目标复盘与策略调整,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想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有效破解“入学即迷茫”的成长困境,为其成才之路奠定坚实基础。其三,高校可将柳宗元的人生转折案例与现代大学生可能遭遇的困境相融合,构建沉浸式实践教学场景。通过模拟论文被拒、项目失败、职场冲突等典型挫折事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方向既明,何惧路遥”的从容智慧。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灵活调整目标的能力,使其在面对人生逆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校准前行方向。

(二)韧性锻造铸能,多维抗挫育才

在学业竞争与社会压力交织的成长环境中,当代大学生亟需建立系统的抗挫能力培养体系。首先,筑牢心理防线是培养抗挫能力的根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常以山水抒怀,写下《永州八记》等名篇,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与精神超脱。高校应引导学生学习柳宗元的精神品格,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舒缓压力、净化心灵,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团队拓展等高强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突破体能与心理极限的过程中,体会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坚韧意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实现抗压能力。其次,激活内在动力是实现挫折转化的关键。柳宗元在仕途失意后,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与地方治理,以“利安元元”为志,将人生困境转化为济世实践。高校可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将学业瓶颈、竞赛失利等挫折经历转化为反思成长的契机,鼓励学生像柳宗元一样,在困境中沉淀思考、寻求突破,将失败经验提炼为学术成果,实现个人能力提升。同时,通过优化奖学金评选机制,将创新实践、社会贡献等纳入评价体系,树立多元化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开展学术沙龙、文体竞赛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探索兴趣的过程中,持续激发内在驱动力,真正实现从“应对挫折”到“主动成长”的转变。

(三)制度支撑护航,文化浸润固基

为破解大学生“脆皮化”困境,需构建涵盖文化浸润、制度保障的生态支撑系统,形成破除“脆皮”的培育体系。其一,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打造主题文化空间,通过建设特色书院、陈列历史文物、设置文化雕塑等方式,将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校园环境,传递“挫折即成长”的价值理念。其二,制度保障方面,需建立长效化教育机制。课程体系中增设挫折教育相关课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体验感;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全面记录目标管理、问题解决等能力发展情况,并与评优激励机制挂钩。此外,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校内外一致的教育合力。其三,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联合企业创设实践岗位,模拟职场挫折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锤炼抗挫能力。这一系统性解决方案,既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又精准回应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培育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实适应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柳子挫折文化以其深厚的精神底蕴与实践智慧,为破解大学生“脆皮化”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精神筑基重塑价值信念,到韧性锻造提升抗挫能力,再到制度支撑构建长效保障,多方协同的培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命力。当柳宗元“矢志不渝”的坚守、“以退为进”的智慧、“笃行不怠”的担当融入青年成长,必能助力大学生撕掉“脆皮”标签,成长为心怀理想、直面挑战的“硬核”栋梁,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参考文献:

[1]鲁宽民,杨怡雪,李运.青年“脆皮”现象:多维样态、生成机理与引导策略[J].理论导刊,2024,(09):77-83.

[2]刘瑞.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6):56-60.

作者简介:唐汇(2003—),女,汉族,湖南永州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邓怡(2003—),女,汉族,湖南永州人。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左琛(2005—),女,汉族,湖南衡阳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猛(1992—),男,汉族,湖南常德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研究。

基金项目:2024年度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研探索项目:“脆皮大学生”现象的呈现样态、历史成因及破解路径阶段性成果。

202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3YBQ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