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文化价值解析及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
朱凯
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 河北承德 067000
一、引言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 1703 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 89年建成,占地面积达 564 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不仅是一座供帝王避暑休闲的园林,更是清代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见证了众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独特的园林布局、丰富的建筑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的重要实物例证。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承德避暑山庄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2.1 保护现状
目前,承德市高度重视避暑山庄的保护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物修复和维护。例如,组建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开展了一系列古建筑修复工程,如松云峡区域道路维护工程等,为探索园林道路的整修维护方法积累了经验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避暑山庄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完成了 17 处园中园遗址历史原貌复原研究成果数字化阶段性展示,开发元宇宙项目,推出 “虚拟推荐官”,打造虚拟避暑山庄重点景观 1:1 还原,给游客提供沉浸式游玩体验,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 。
2.2 面临的挑战
2.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避暑山庄历经数百年风雨,自然侵蚀对其建筑和景观造成了一定破坏。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导致建筑墙体开裂、屋顶漏水、油漆剥落;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着山区建筑的安全;病虫害对园林内的树木花草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2.2.2 旅游开发带来的压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避暑山庄游客数量日益增多。大量游客的涌入,一方面对景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较大压力,如道路、桥梁等磨损加剧;另一方面,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触摸文物、刻画墙壁等,对文物和建筑造成了直接损害。此外,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商业活动可能与避暑山庄的文化氛围不协调,影响了景区的整体风貌。
2.2.3 保护资金短缺
避暑山庄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文物修复、环境整治、日常维护等方面。然而,目前保护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一些急需修复的建筑和景观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及时修缮,影响了避暑山庄的保护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三、承德避暑山庄整体性保护策略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3.1.1 基于多学科视角的规划制
组织历史、文化、建筑、园林、生态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对避暑山庄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评估。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避暑山庄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建筑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现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建筑专家对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估,园林专家对植物景观的生态平衡进行研究,生态专家对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等,综合各学科研究成果,制定出符合避暑山庄实际情况的保护规划 。
3.1.2 明确保护目标与重点
在保护规划中,明确不同阶段的保护目标,如近期以抢救性保护为主,对濒危的建筑和文物进行紧急修复;中期注重整体性保护,加强对景区环境、基础设施的改善,维护景区的整体风貌;远期实现可持续保护,促进避暑山庄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相协调。同时,确定保护重点,如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文物,以及体现园林特色的景观区域进行重点保护。例如,将正宫、文津阁等核心建筑,以及湖区的特色景观如烟雨楼周边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
3.2 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
3.2.1 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文物修复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充分尊重传统工艺和材料,同时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对于古建筑的修复,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修复技术、砖石修复工艺等,确保修复后的建筑在结构和外观上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技术,对古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建模、数据采集和分析,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修复避暑山庄内的木雕、石雕文物时,可以结合传统的雕刻修复技艺和现代的材料保护技术,延长文物的寿命 。
3.2.2 建立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专业人才。定期组织现有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为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
3.3 优化旅游管理与游客引导
3.3.1 控制游客容量
根据避暑山庄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景区基础设施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游客容量。通过门票预订、分时段参观、游客流量监测等手段,对游客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景区内各区域的游客数量,当游客数量接近或达到最大承载量时,及时采取限流措施,引导游客前往其他区域参观,避免因游客过度集中对景区造成破坏 。
3.3.2 加强游客教育与引导
在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等显著位置,设置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片,向游客普及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意义和参观注意事项,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在景区内安排专业导游或志愿者,对游客进行文明参观引导,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同时,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引导游客分散参观,减少游客在重点区域的聚集,缓解旅游压力,保护景区环境和文物安全 。
3.4 拓宽保护资金来源渠道
3.4.1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避暑山庄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并建立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同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真正用于避暑山庄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例如,将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文物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为避暑山庄的保护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
3.4.2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避暑山庄的保护与开发。例如,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开发等项目;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接受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奖励和荣誉表彰。此外,还可以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转让、门票收入分成等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避暑山庄的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
四、结论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当前避暑山庄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整体性保护策略。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优化旅游管理与游客引导以及拓宽保护资金来源渠道等措施,能够有效保护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避暑山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承德避暑山庄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