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究

作者

王莹

长春市第八中学

引言: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教师借助提问来开展课堂可以有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要认识到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的积极价值并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应用,从而可以推动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科学设计教学问题的意义

1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引领之下才会表现出较高探索欲和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物理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渐认识到物理这一学科的魅力所在,有效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落实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新课标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内容,还应该要关注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而教师借助提问来开展课堂教学,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效果。学生在教学中基于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或独立开展探究,这一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对于物理这一门学科而言,其具有生活性的特点,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常面临自身所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和事物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基于物理学科和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物理问题情境,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搭建起物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必修第一册中的《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摩擦力这一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来为学生开展讲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施上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包括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手上要抹上碳酸镁粉以及在冰雪路上行驶的车辆要装上防滑链等图片。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生活化问题:“同学们,请大家观看日常生活中有摩擦力的情境图片,思考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现象与摩擦力有关呢?”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积极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思考并与同伴开展讨论。有的学生回答刹车现象与摩擦力有关。还有的学生回答鞋底有各种不同形状的防滑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此时课堂中营造出活跃的氛围,教师再为学生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能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这种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时应该要尽可能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出发,这可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置实践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共同任务的驱动之下与小组成员开展交流与讨论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来进行探究,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还可以推动学生科学探究和思维等方面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磁场 磁感线》这一部分内容时,为学生正式讲授感应电流产生原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探究性问题:“为什么闭合电路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呢”。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并开展实验操作。学生积极查阅教材并与小组成员开展协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可以加强自身对于电磁感应现象发生条件和原理的认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以上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积极为学生设计各种探究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这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有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促使课堂教学增质提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设置探究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对课堂教学问题加以设计,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甄营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分析 [J]. 高考 ,2025(2):124-126.

[2] 李 栋 生 . 巧 用 问 题 链 , 激 活 高 中 物 理 课 堂 教 学 [J]. 问 答 与 导学 ,2023(26):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