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
胡丹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210000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时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的关键突破口。本文聚焦“形势与政策”课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逻辑,探索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中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构建更具生命力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一、“形势与政策”课驱动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逻辑基础
(一)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随着高校思政课改革不断发展 , 创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思政课堂教学管理形态 , 是构建高质量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 [1]。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势与政策”课则通过解读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前者侧重理论根基的夯实,后者强调现实视野的拓展,目标同向性为融合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结合“形势与政策”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案例,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实现“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的统一。
(二)构建动态化思政知识体系
传统思政课侧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历史脉络的延续性,而“形势与政策”课聚焦当下热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二者内容形成“静态理论框架”与“动态现实议题”的互补:一方面,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为“形势与政策”的分析提供方法论支撑;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的鲜活案例为思政课注入时代活水。
(三)激活沉浸式教学生态
“形势与政策”课常用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方法,与传统思政课的讲授式教学形成互补。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引入“形势与政策”的“时事辩论会”形式,围绕“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可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思政课的理论剖析优势,又能为“形势与政策”的热点分析提供学理支撑,避免停留在现象表面。二者方法的互鉴,本质上是“灌输性”与“启发性”的辩证统一,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思政课改革要求。
二、“形势与政策”课驱动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目标融合,分层构建育人体系
以“三维度”育人目标为顶层设计(政治引领、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结合本硕博不同学段特点打造贯通链条。本科重认知感知、硕士重专业分析、博士重实践创新,实现育人目标递进式落地。
(二)内容融合,串联理论与现实实践
纵向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横向推动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既通过政策对比展现初心传承,也结合专业教育与生活场景活化理论,同时依托资源库实现跨课程案例共享,构建“理论—现实—实践”闭环。
(三)方法融合,创新多元教学模式
借助 VR 技术、大数据分析打造沉浸式场景与精准教学,通过双师同堂、学生反哺构建多元互动,依托校内外实践活动打通“小课堂”与“大课堂”,实现“沉浸式—互动式—实践式”教学融合。
(四)评价融合,聚焦全程与价值导向
建立“过程—结果—价值”多元评估体系,既关注课堂参与、实践表现的过程性成长,也兼顾理论应用与能力考核的结果性成效,更注重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的价值性引导,避免评价功利化。
三、“形势与政策”课驱动思政课融合创新的保障机制
(一)师资协同,打造“理论—实践—政策”复合型教学团队
1. 校内联动
组建跨课程备课组,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政课教师定期研讨(如每月一次“热点问题学理转化”工作坊),解决“形势政策案例如何融入理论教学”的实操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共同开发“俄乌冲突中的矛盾运动”专题,前者解析“对立统一规律”,后者分析地缘政治现实,实现学理深度与现实热度的结合。
2. 校外借力:
建立“政策专家库”,邀请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的实务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政策解读工作坊”,提升教师对最新形势政策的敏感度。例如,邀请外交部工作人员为思政课教师解读“全球发展倡议”,助力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讲透中国外交理念的实践创新。
(二)制度保障,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激励
1. 课程建设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 [2]。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政课的融合创新纳入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重点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如案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的融合教学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到实践”跨课程教学方案)。
2. 教师考核机制
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审中,将“融合教学创新成果”(如跨课程教学论文、联合开发的教材)纳入加分项,鼓励教师打破课程壁垒。例如,对参与“形势与政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合课程建设的教师,在“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优先推荐。
(三)资源共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平台
1. 开发“思政课融合教学云平台”
集成政策文件库、案例视频库、学情分析系统等功能,教师可按课程需求检索“形势与政策”相关资源(如“乡村振兴”主题下,同步提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地方实践纪录片、学术研究综述),学生可通过平台参与跨课程讨论(如在“形势与政策”课案例评论区,链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责任担当”话题讨论)。
2. 推动校际资源共享
联合区域内高校组建“思政课融合教学联盟”,共享特色资源(如红色资源丰富地区高校的“革命传统教育”与发达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政策”案例库),通过线上直播课、联合备课会等形式,扩大融合创新的辐射范围。
“形势与政策”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驱动融合,本质上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主动探索。通过目标同向、内容互补、方法互鉴、评价协同,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破解传统思政课“时效性不足”“亲和力不够”的痛点,更能构建起“理论有深度、现实有温度、实践有力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未来,需进一步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学科交叉创新、校社协同育人等方向,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朱昀 . 结课技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08):84-87.
[2] 陈宪良 , 孙炜 . 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价值意蕴、现存问题及对策 [J]. 教书育人 ( 高教论坛 ).2024(09):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