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路径探析
赵孟宇
武汉恒江置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21
引言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旨在通过空间重构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与品质的提升。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延续城市文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模式难以适应城市更新对生态、功能、文化的多元需求,存在理念滞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路径,对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更新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设计理念与城市更新生态需求脱节
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仍沿用传统的观赏性设计理念,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对城市更新中的生态修复需求重视不足。在设计过程中,过度追求人工造景,忽视对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导致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割裂。设计中缺乏对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考量,未能将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有效结合,难以满足城市更新中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1.2 景观功能与多元生活场景适配不足
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多侧重单一的观赏或休闲功能,对城市更新中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场景需求考虑不够全面。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对景观空间的功能需求日益多样,涵盖运动健身、社交互动、亲子活动等多个方面。但现有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上较为固化,未能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灵活设计,导致景观空间利用率不高,无法满足居民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与城市更新中提升生活品质的目标存在差距。
1.3 地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融合度较低
在城市更新的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存在不足,部分设计盲目借鉴外来风格,导致景观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设计中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将地域文化符号有机融入景观设计中。即使有所应用,也多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堆砌,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与转译,使得景观空间难以承载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不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方向
2.1 构建生态优先的景观修复与再生模式
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将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构建景观修复与再生模式。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生态基底,保护自然植被、水系等生态要素,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手法进行场地修复。通过构建雨水花园、生态驳岸等设施,提升景观的雨洪调蓄能力;选用乡土植物营造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景观在改善微气候、净化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提升。
2.2 探索功能复合的景观空间利用形式
打破传统景观功能单一的局限,探索功能复合的景观空间利用形式。根据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对景观空间进行弹性设计,使同一空间在不同场景下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例如,将景观广场设计为兼具休闲活动、文化展示、应急避难等功能的复合型空间;在景观廊道中融入慢行道、健身设施等元素,满足居民运动健身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提高景观空间的利用率,实现景观功能与生活场景的精准适配。
2.3 推动地域文化符号的景观转译与表达
深入挖掘城市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地域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转译与表达。通过对当地历史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的梳理与提炼,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通过景观小品、铺装图案、植物配置等设计语言融入景观空间中,实现文化元素的可视化表达。同时,注重对文化内涵的解读与传递,使景观空间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文化特色,更能引发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延续城市文脉。
三、城市更新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实施路径
3.1 建立多学科协同的设计创作机制
打破传统景观设计单一学科主导的模式,建立多学科协同的设计创作机制。整合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生态学、社会学、土木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专业力量,组建跨学科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各学科专业人员从不同角度提出设计思路与建议:生态学家负责评估场地生态敏感性,制定植被修复方案;社会学家通过入户调研分析居民行为习惯与需求偏好;城市规划师衔接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功能布局;土木工程师优化场地竖向设计与设施安全性。团队通过前期联合踏勘、中期专题研讨会、后期交叉评审等方式进行充分沟通与协作,避免单一学科视角导致的设计局限。通过多学科的融合与碰撞,实现设计方案在生态、功能、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化,提高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好地满足城市更新的多元需求。
3.2 引入数字化技术优化设计流程与效果
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优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流程与效果。利用 BIM 技术进行景观三维建模,将地形、植被、构筑物等元素精准呈现,实现设计方案的可视化呈现,便于设计团队与建设方、审批部门进行方案交流与修改,减少后期施工变更。借助 GIS 技术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为选址、植被配置、排水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虚拟景观场景,居民可通过 VR 设备“漫步” 未建成的景观空间,直观感受尺度与氛围并提出反馈意见。此外,通过参数化设计软件优化植物种植密度、铺装图案排列等细节,利用大数据分析周边居民活动规律优化空间布局。数字化技术还能延伸至施工阶段,通过 BIM模型指导构件预制与现场拼装,提高施工精度;后期运维中,结合物联网技术对景观设施、植被生长状态进行智能监控,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提高设计效率与精准度,提升景观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3.3 构建基于公众参与的设计反馈体系
构建基于公众参与的设计反馈体系,充分发挥居民在景观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在设计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的需求与意见;在设计过程中,及时向居民公示设计方案,邀请居民参与方案讨论;在景观建成后,建立长期的反馈机制,收集居民对景观使用的评价与建议。通过公众的全程参与,使景观设计更贴合居民需求,提高居民对景观空间的认同感与满意度,推动景观设计的持续优化。
四、结论
通过构建生态优先的修复模式、探索功能复合的空间形式、推动地域文化符号转译等创新方向,结合多学科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公众参与等实施路径,可有效推动景观设计创新。未来需持续深化创新实践,实现园林景观在生态、功能、文化上的多重价值,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天宇. 城市更新项目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创新探索[J].住宅与房地产 ,2024,(36):49-53.
[2] 卢艺菲 , 蒋提友 . 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手法研究 [J].园艺与种苗 ,2023,43(02):47-48.
[3] 龚皓 . 浅谈城市更新下的景观智能化设计 [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