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王继军
湖北省襄阳市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 441000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时,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无法达成预期效果。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使得幼儿无法理解教师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这些教师缺乏与家庭的联合,虽然教师对幼儿提供了一些行为习惯指导,但是家长并不能在家庭中做好榜样示范和指导作用,使得幼儿在家庭中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为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教育指导,家庭作为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需要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这样教师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力量,而且还能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理,共同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制定明确的规则
教师想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明确告知幼儿的行为规范,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遵守。这样教师能够大范围规范一些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避免了单一纠正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为幼儿制定了行为习惯规则后,教师还要和家长进行交流,从自身角度上对这些规则进行遵守,这样才能为幼儿做好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影响。
例如,部分幼儿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在幼儿园中不爱护环境、乱丢垃圾,对于幼儿来说是一项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了纠正幼儿这一不良习惯,教师应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范,如禁止幼儿对垃圾随意丢弃,为幼儿介绍垃圾分类的规则,让幼儿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中,并对幼儿落实这项明确的规则。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示范,巩固垃圾分类常识。在家庭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为幼儿梳理良好榜样,带领幼儿共同遵守社区规则,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指导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生活活动,让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尝试和练习,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形成,而且还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减少对幼儿的帮助,让幼儿能够在家庭中也能独立完成一些生活活动,促进幼儿独立素养的形成。
例如,部分家长对于幼儿存在过度溺爱的情况,幼儿的穿衣、洗漱、吃饭等行为活动都有家长参与的影子,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及其不利的,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这些行为为幼儿提供一些指导,鼓励幼儿独立完成这些生活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能够摆脱教师和家长的依赖,对于其后续的学习与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及时鼓励和鼓励
教师在和家长联合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除了要对幼儿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些指导,还要注重对幼儿提供及时的鼓励。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和家长只是一味的为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不仅打压了幼儿的天性,而且也会让幼儿产生疲惫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提升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幼儿进行积极的鼓励,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幼儿获得行为习惯培养的信心。
例如,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应该注重观察幼儿的行为活动改变情况,当幼儿的行为有些改进时,可以对幼儿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并继续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能够让幼儿在正确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需要教师和家长提升自身的赞美能力,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成长和变化,即使幼儿存在一些不良习惯,也应该对幼儿保持良好的耐心,避免直接对幼儿进行批评,要注重通过引导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幼儿。幼儿园则为幼儿提供了集体生活场景。二者紧密合作,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庭与幼儿园需保持理念一致,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为幼儿营造统一的成长氛围。同时,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教师反馈幼儿在园情况,以便针对性调整教育策略。通过家园共育,幼儿能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引导,将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身品质。
【参考文献】
[1] 范新宇. 家园合作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J]. 北京科技报,2025-04-07 (006).
[2] 冯鸿慧 .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J]. 智力 , 2025,(02):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