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赋能高中机器人教学变革研究
都业联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流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应用正深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全球STEM 教育战略下,机器人课程成为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载体。所以本次研究通过分析 AI 在课程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师角色转型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并提出“AI+ 机器人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变化和挑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其核心设计框架及实践方法:
(一)前期对学生信息的采集,创设对象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得分,机器人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搭建能力和编程作业能力评价。
(二)根据调研结果将学生划分出相应类型:
理论型:该类型学生擅长理论研究,善于计算,实操过程相对较慢
实践型:该类型学生能够快速实现搭建硬件,但公式推导较弱。
创意型:该类型学生思维跳跃,擅长非传统决方案的设计,但规范性有待提高。
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使用不同的AI 辅助方式。
二、教学效率提升
AI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显著提升机器人教学效率,从个性化学习、虚拟仿真到自动化评估,全面优化教学流程
(一)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降低实践门槛
利用 AI 平台构建物理准确的机器人模型,模拟真实世界的动力学、传感器噪声等。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尝试高风险操作,无需担心硬件损坏或安全风险。在虚拟端预演算法,验证后直接部署到实体机器人,减少调试时间。
(二)个性化学习——AI 驱动的自适应教学
收集学生操作数据,通过聚类算法分类学习风格。为“理论型”学生推送更多公式推导案例,为“实践型”学生增加动手任务。 为“创意型”学生提供创新挑战。
(三)智能评价与实时反馈——加速学习闭环
实时错误纠正 ,AI 系统能识别 80% 以上的常见机械装配错误并实时指导。遇到错误及时提醒,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更改。
三、技术驱动的教学变革创新
AI 技术正在推动高中机器人教学从硬件组装向智能系统设计的范式跃迁,其变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
(一)课程体系重构——能力金字塔模型
基础层:ROS 机器人操作系统(占 30% )
核心层:感知- 决策- 执行闭环(占 45% )
拓展层:群体智能与伦理(占 25% )
(二)教学场景进化——虚实融合实验室
Gazebo 仿真平台完成算法验证
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映射实体机器人状态
故障注入模拟器训练排障能力
(三)教学范式的革新
① 双师协同模式:教师主导教学设计,AI 系统提供个性化辅导,
② 生成式学习场景:利用智能工具AR/VR 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生成可视化教学素材,创建虚拟实验室
③ 自适应学习系统:部署算法,动态调整教学路径
④ 教师发展的新路径:AI 教研助手,自动生成差异化教案,智能分析学生认知盲区。
四、虚拟仿真与实验优化
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智能仿真技术是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高度集成,力求克服以往传统仿真的模型及建模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建模艰巨、界面单调和结果费解等方面的问题。智能仿真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仿真专家完成建模、设计实验、理解及评价仿真结果的步骤,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运用智能仿真系统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开发成本,加快开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
通过 AI 与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度整合,机器人教学正在从“硬件依赖”转向“数据驱动”,为培养下一代工程师提供灵活、高效的实践环境。教育者需关注技术落地的适配性,平衡虚拟与实体实验的权重,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技能发展。
五、智能评价与反馈
在机器人课堂中,实时评估学生操作表现、提供个性化指导,并优化教学流程。其核心目标是解决传统机器人教学中教师难以一对一精准辅导、评价主观性强。以下是具体应用场景与技术实现:
(一)AI 评价与反馈的核心功能
多维度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仿真日志或摄像头记录学生操作数据。
(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能力画像构建:基于学生历史数据生成技能雷达图,识别薄弱环节。
(三)反馈交互设计:
自然语言生成,将技术术语转化为学生易懂的反馈。过AI 智能评价与反馈,机器人教学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优化”,帮助学生精准提升技能,同时为教师提供班级整体薄弱环节分析,反向优化课程设计。
总结:AI 技术通过重构机器人教学的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推动高中教育从“技能传授”向“思维培养”转型。未来需构建“技术 - 课程 - 师资”协同生态,避免陷入“唯工具论”陷阱。AI 在机器人教学中的变革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到智能化的根本性转变: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授”到“交互式学习”的升级。学习效率从“统一进度”到“精准个性化”的跃升。评价体系从“结果评分”到“过程优化”的革新。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AI 协作者”的转型。AI 将机器人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核心突破在于,实验周期从周级缩短至小时级。打破实验室物理限制。同时培养工程技能与 AI 思维。这场变革是通过“AI 增强”,让教育更高效、公平且富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白皮书》. 2003.
[2] Anderson C. ⋆AI in Robotics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IEEE EDUCON.2023.
[3] 张华等 . 基于多模态学习的机器人课堂评价模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5(2).
[4] 王飞跃 . “数字孪生技术在机器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2. 《现代教育技术》, 32(5),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