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促进“教- 学- 评”一体化体系构建之初探
张伟华
焦作市山阳区解放东路第一小学 454000
在“双减”深入推进的教育背景下,作业设计作为“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作业设计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然而,当前一些小学还存在作业设计形式单一、目标模糊,教学与评价脱节等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学校管理者,需以系统论为指导,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近年来,我校管理团队致力于探索构建作业设计促进“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多维体系,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瓶颈。
一、构建“JD”双线督评管理体系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评价理念从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向全面、绿色、多元评价转变。我校突破引入双维度管理模式,构建了“JD”双线督评管理体系,即教导处(J)和德育处(D)联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内容的立体化。
(一)学生: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教导处依据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从正面督查学生学习表现、完成作业时间、质量及学业水平的综合监测。通过对学生作业质量的督查和对作业完成数据的分析,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如依据作业完成时间筛查学困生,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德育处则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从侧面督评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习惯养成等。如开展 " 学习习惯星级评定" 活动,从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二)教师:专业化成长性评价
教师是作业设计、评价的主体。学校教导处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元培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每学期组织多次专题培训和教研活动,内容涵盖目标分类学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形成性评价理论与作业反馈策略等,引导教师树立“作业即评价”“评价即教学”的理念。同时建立作业设计审核制度,成立由学科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作业审核小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督查。重点关注作业设计的目标一致性、形式多样性(如口语表达、实践操作、跨学科作业等)以及分层性(依托“721+Z”模式,即基础题 70% 、能力提高题 20% 、拓展题 10% ,加自选综合作业)。如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分层布置作业:基础性作业巩固知识;能力提高题使学生得到思维和素养提升练习;拓展性作业满足优生的求知欲。自选综合作业给出低、中、高不同层次的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培养生活中用数学、学数学、研数学的意识。
二、构建“1+N”实践探索教师协同体系
知识的建构是个体与共同体互动的结果。为推进作业设计促进“教 - 学 -评”一体化,我校构建了“1+N”实践探索教师协同体系,形成立体化教研共同体。“1”即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团队,攻坚作业设计与“教- 学- 评”一体化有机融合的策略、模式构建等,引领教师实践探索。“N”即由教研组长负责,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研讨、设计作业,定期召开分享会,实现资源共享与智慧共生。
“1+N”实践探索教师协同体系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形成梯队式研究团队,为作业设计促进“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和教研保障,让教师研有目标、行有收获。
三、构建“多元测评 + 学业监测”综合评价体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2022年 3 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倡导开展多元化评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将多元绿色评价与学业监测评价按 40% 、 60% 的比例有机融合,最终以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形式给予学生综合评价。每学期末,学校都会遵循“三多元”原则,精心组织各年级的多元绿色测评。
(一)内容多元化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我校的绿色多元测评内容涵盖“学科素养评价(40 分)”“课堂学习评价(20 分)”“学科作业评价(20 分)”“特色发展评价(20 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素养评价依据课程标准,考核学生对各学科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进行分项考核评价。如语文从阅读积累、表达交流等方面设计测评内容;数学注重动手操作、思维过程等。课堂学习评价则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发言、预习习惯、参与讨论等,采用自评、生评、组评、师评四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科作业评价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全过程,包括按时完成、书写整洁度、正确率及错题订正等评价。特色发展评价以开展的学科特色活动为基础,如语文学科的诗词诵读、好书推荐,数学学科的七巧板拼图、情境说题,英语学科的英文诵读等,由测评员依据学生的自主展示进行评价,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二)形式多元化
心理学研究显示:单一形式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 灵活多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了让学生乐于测评,我校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测评内容自主创新测评形式。如语文测评采用 “诵读闯关”“诗词晋级”等游戏形式;数学测评在“数学魔法师”“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活动中考查学生的能力;英语测评结合情景对话营造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在测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有效提升了测评的实效性。
作业设计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抓手。我校构建的多维度“教- 学- 评”一体化体系,促进了师生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智能化作业评价工具,构建更完善的跨学科作业体系,持续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改革,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