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旅融合视角下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邱建斌
县级博物馆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路径研究
摘要: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社会服务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县域博物馆由于地处基层,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又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节点,在文旅融合战略的推动下,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实践成为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县域文旅融合的现实需求出发,分析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公共教育、社会互动和旅游服务方面的价值,指出传统服务模式在资源整合、内容创新与服务方式上的不足,并提出创新实践路径,包括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拓展教育功能、增强体验互动、发展数字化服务和构建多元合作机制。
关键词: 县域文旅融合;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引言
随着新时代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战略的实施,县域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这一进程中,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逐渐突破传统的收藏与展示功能,转向更加开放、多元和服务导向的社会角色。尤其在县域层面,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也是文旅资源整合与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然而,当前县域博物馆在社会服务功能发挥方面仍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长远发展。本文将立足县域文旅融合视角,探讨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县域文旅融合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县域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定位
1.1 博物馆在县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的双重角色
县域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主要承载平台,其基本功能在于收藏、保护和展示地方历史文物及文化资源,是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博物馆逐渐被赋予了旅游吸引物的角色,其陈列展览、文化活动和特色产品成为游客了解地方文化和体验县域旅游的重要渠道。县域博物馆在文化与旅游的双重语境下,承担着文化传承者与旅游资源供给者的双重身份,如何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与融合,是其社会服务功能创新的前提。
1.2 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需求
在县域文旅融合过程中,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已不仅限于知识获取,而是扩展到休闲娱乐、互动体验、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等多层面需求。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迫使博物馆从“展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变。具体而言,一方面,博物馆需承担公共教育职能,为地方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历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其还需服务于旅游发展,为游客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情感记忆。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公众对博物馆的线上互动与虚拟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使博物馆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不断寻求创新。
二、县域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创新的现实困境
2.1 资源整合不足与服务内容单一
多数县域博物馆受限于资金、人力与馆藏资源,普遍存在展品数量有限、种类单一、展示形式单调等问题,导致展览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多样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公众的文化需求。部分博物馆主要依靠本地文物或民俗展品,缺乏定期更新与主题策划,使观众参观体验缺乏新鲜感。与此同时,县域博物馆与地方旅游、教育及社会机构的合作力度不足,未能有效打通资源共享渠道。例如,与学校的教育合作多停留在组织学生参观层面,而与旅游部门的协作也仅局限于票务联动,缺乏系统性的联合开发。由于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呈现碎片化,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文旅融合中的纽带作用。
2.2 服务方式传统与体验度不足
在服务方式上,许多县域博物馆仍停留在传统的“被动参观”模式,观众大多通过单向浏览展品和阅读文字说明来获取信息,缺乏互动性和沉浸感。这种单调的参观方式使观众难以产生深度参与感,不利于文化认同和知识传播的深化,导致公众的文化获得感明显不足。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模式也使博物馆在旅游吸引力上处于劣势。
此外,数字化建设的滞后进一步限制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部分博物馆忽视了线上展览、虚拟导览、互动多媒体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未能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数字化体验需求。相比一些城市大型博物馆的线上展馆与智慧导览服务,县域博物馆在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显而易见。这种不足不仅削弱了博物馆的对外传播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与社会公众的持续联系。
2.3 专业人才匮乏与创新能力不足
县域博物馆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缺乏具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历史学等学术背景的专业人员,导致博物馆在研究性展览、文化阐释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缺乏熟悉市场运营、活动策划和数字推广的复合型人才,使得博物馆在公共服务与社会宣传方面动力不足,难以吸引更广泛的公众群体。
此外,创新能力的不足也是县域博物馆发展的瓶颈。由于人力资源有限,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博物馆在展览形式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及教育活动策划上普遍缺乏新意。大多数博物馆仍依赖惯性思维开展日常工作,难以与当前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的趋势相契合。这种局面不仅削弱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也限制了其长远发展。
三、县域文旅融合视角下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实践路径
在分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博物馆应主动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路径,以适应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首先,应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与地方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机构的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与协同效应。其次,应拓展教育功能,丰富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课程设计,打造研学旅行和校外课堂,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基地。此外,还需增强体验互动,借助数字技术与沉浸式展览,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文化体验感。发展数字化服务也是关键路径之一,通过建立线上展馆、移动端应用与虚拟现实体验,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扩大博物馆的服务半径。最后,应构建多元合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志愿者组织与科技企业,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服务创新格局。
四、结论
本文从县域文旅融合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认为,博物馆作为县域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推动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型升级。在未来发展中,博物馆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服务的互动性与多样性,推动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同时,还应注重人才培养与跨界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生态。通过这些实践路径,博物馆不仅能够增强县域文化自信与凝聚力,还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博物馆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数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索跨领域合作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模式,为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梁东阳,周鼎凯,张帅,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博物馆服务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4,10(06):39-46.
[2]刘少朋.廊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24.
[3]苗蕾.社会教育职能理念赋能临沂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3):48-51.
[4]全茜.小组工作方法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