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

作者

徐成辰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0022

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频发。城市园林作为 “城市绿肺”,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植物配置作为园林建设的关键环节,从植物种类选择到群落结构构建,每一个决策都直接关系到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深入研究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的影响,对于优化城市园林建设、推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影响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研究的意义

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研究是破解城市生态难题的重要路径。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城市园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通过乔、灌、草多层结构的配置,可有效降低风速、吸附粉尘,改善空气质量;丰富的植物种类搭配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城市中的动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研究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的影响,有助于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园林设计、建设与管理全过程,推动城市园林从单纯的景观美化向生态功能优化转型。

1.2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与生态效益研究现状概述

目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与生态效益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国内外学者围绕植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不同植物的生态效益差异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领域,部分城市开始尝试将生态理念融入园林植物配置,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和植物群落的构建。然而,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生态效益的分析,缺乏对多种生态效益综合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在植物配置实践中,部分城市存在盲目追求景观效果、忽视生态功能的现象,导致园林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1.3 该研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作用

该研究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园林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认识,完善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论体系,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层面,通过研究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能够指导园林设计师选择更合理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提高园林建设的生态科学性。此外,该研究还能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参考,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布局,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助力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与景观生态效益的关联机制

2.1 植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关系

植物群落结构是决定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垂直结构上,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群落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资源,提高群落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强碳汇能力。同时,这种结构还能形成复杂的微气候环境,降低地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水平结构上,合理的植物分布能够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此外,丰富的植物层次为不同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空间,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2 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效益差异

不同植物种类因其生物学特性不同,在生态效益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些高大的乔木如悬铃木、银杏等,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和遮阳降温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热环境;而低矮的草本植物如麦冬、葱兰等,对保持水土、防止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部分植物还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如夹竹桃、女贞等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可用于工业污染区的绿化;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等能够净化污水,改善水体质量。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在植物配置中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3 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路径

植物配置模式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影响生态效益。规则式配置模式虽然具有整齐美观的景观效果,但植物种类相对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态效益有限。而自然式配置模式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注重植物之间的生态位互补和互利共生关系,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此外,不同的植物配置模式还会影响园林的观赏价值和使用功能,进而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对城市生态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三、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3.1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首要原则。植物配置应遵循生态规律,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适应性。同时,注重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实现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植物配置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确保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植物选择与搭配方法

基于生态效益的植物选择与搭配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根据园林的功能定位和生态需求,选择具有相应生态功能的植物。如在交通干道两侧,选择滞尘、降噪能力强的植物;在居住区,选择具有美化环境、释放有益物质的植物。其次,注重植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例如,将深根性植物与浅根性植物搭配,能够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将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搭配,可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还应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通过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植物搭配,营造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 不同功能区植物配置的设计要点

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配置需满足其特定的功能需求。在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应注重景观性和游憩性,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可设置大面积的草坪、花坛和疏林草地,搭配色彩鲜艳的花卉和造型优美的乔木。在道路绿化中,植物配置应以防护功能为主,兼顾景观效果。选择抗污染、耐修剪、适应性强的植物,形成连续的绿化带,起到降噪、滞尘、遮阳的作用。在居住区绿化中,植物配置要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选择无毒、无刺、少花粉的植物,营造温馨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合理设置植物组团和休闲空间,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

四、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在提升景观生态效益中存在的问题

4.1 植物配置缺乏生态规划意识

部分城市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缺乏生态规划意识,过于注重短期的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忽视了植物配置的生态功能。在植物选择上,盲目引进外来观赏植物,而对乡土植物的应用重视不足,导致植物成活率低、维护成本高,且容易引发生态入侵问题。在配置方式上,追求整齐划一的规则式布局,植物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难以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此外,园林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缺乏有效衔接,绿地布局不合理,无法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城市绿地常呈零散分布,难以构建物种迁徙廊道,且未结合城市热岛效应、通风廊道等生态需求进行布局,导致园林植物的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4.2 外来物种入侵与本土植物保护失衡

随着园林建设中对外来植物的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外来植物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迅速蔓延,排挤本土植物,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与此同时,本土植物的保护却未得到足够重视,许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本土植物资源面临流失的风险。这种外来物种入侵与本土植物保护失衡的现象,不仅削弱了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还威胁到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例如,某些外来花卉侵占本土植物生存空间,导致本地昆虫、鸟类食物源减少,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此外,对本土植物的研究和推广不足,使其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比例持续下降,生态服务功能逐渐丧失。

4.3 植物配置后期养护管理不足

植物配置的后期养护管理是保证园林生态效益持续发挥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许多城市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植物配置后期养护管理投入不足,养护技术水平低下。灌溉、施肥、修剪等养护措施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频发。同时,缺乏对植物群落的动态监测和调整,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园林景观逐渐衰退,生态效益大打折扣。此外,养护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城市园林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养护人员常采用错误的修剪方式破坏植物形态结构,或滥用农药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且无法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环境变化制定科学的养护方案。

五、优化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提升景观生态效益的策略

5.1 加强植物配置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加强植物配置的生态规划与设计,需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园林建设全过程。在规划阶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科学布局城市绿地,构建完善的绿地生态网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城市生态敏感性,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和植物配置重点区域,确保绿地与水系、山体等自然要素连通。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需求,制定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优先选择适应性强、生态功能显著的本土植物,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同时,采用多样化的配置方式,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的有机统一。通过模拟自然森林群落结构,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增强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碳汇能力。

5.2 平衡外来物种与本土植物的配置比例

平衡外来物种与本土植物的配置比例,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在植物引进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机制,联合科研机构对引入的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适应性、入侵风险等方面的评估,避免盲目引进。借鉴国际通行的 “杂草风险评估体系”,从繁殖能力、扩散潜力等维度量化评估入侵风险。合理控制外来物种的种植比例,确保本土植物在植物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强本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本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本土植物的选育和推广工作,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

5.3 完善植物配置的后期养护管理体系

完善植物配置的后期养护管理体系,需要加大养护投入,提高养护技术水平。建立专业的养护管理队伍,加强养护人员的培训,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园林养护专业课程,系统传授植物生理学、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标准和规范,对植物的灌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精细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园林植物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制定精准养护方案。同时,加强公众参与,通过社区科普讲座、线上互动平台等形式提高市民的爱绿护绿意识,鼓励市民参与植物认养、志愿服务等活动,共同维护城市园林的生态环境。

六、结论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对景观生态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是提升城市园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当前,虽然在植物配置与生态效益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生态规划意识不足、物种配置失衡、养护管理不善等问题。通过加强生态规划与设计、平衡物种配置比例、完善养护管理体系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推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向更加生态、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婵莹 .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N]. 河南经济报 ,2025-04-19(012).

] 唐志 . 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城市园林的植物多样性配置 [J]. 居舍 ,2025,(08):141-144+16

[3] 苏海琪 , 唐桂焕 , 杨敏欣 , 等 . 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居业 ,2025,(02):89-92.

[4] 苏子杰 . 园林植物在泰州市口袋公园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J]. 南方农业 ,2024,18(24):136-138.

[5] 高宏锦 , 康永霞 , 宋鑫 , 等 .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低碳理念的应用 [J]. 园艺与种苗 ,2024,44(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