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两创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周可欣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思政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文化两创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入思政教学是必然趋势。探讨其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明确两者结合的内在机理,为思政教学注入新活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 文化两创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

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本质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看,文化两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激活,通过挖掘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内涵,这与高校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思政教学需以文化为载体,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文化感知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的根本目的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发图强,努力成才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文化两创融入思政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强化其价值认同,实现“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三者共同构成融合的理论支撑。

2. 文化两创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现有融合实践取得的成效

当前文化两创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创新化与学生认同提升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多数高校已将文化两创成果纳入思政课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案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挖掘革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使思政内容更具文化厚度;在教学形式上,涌现出“文化思政课”“红色文创设计工作坊”“传统技艺体验课”等创新形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文化创作、体验传统技艺,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在学生认同上,相关调研显示,参与过文化两创融合类思政课程的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 40% 以上,对思政课程的满意度较传统课程高 35% ,证明融合实践已初步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2.2 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融合过程中仍面临三方面核心问题与挑战。一是融合深度不足,多数高校的文化两创融入仍停留在“表面结合”,如仅在思政课中插入文化案例讲解,未实现文化内容与思政知识点的深度耦合,导致“文化”与“思政”两张皮;二是教学形式同质化,部分高校的文化两创融合实践缺乏特色,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文创工作坊、文化讲座等形式,未结合本校学科优势与地域文化资源,难以形成独特的育人品牌;三是评价体系缺失,目前缺乏针对“文化两创融入思政教学”的专门评价标准,仍沿用传统思政教学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衡量融合教学的育人效果,制约融合实践的持续优化。

2.3 影响融合效果的因素剖析

影响融合效果的因素可归纳为内容、师资、资源三个维度。内容维度上,文化两创素材的筛选与转化能力不足,部分高校选用的文化素材与思政教学目标匹配度低,或未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符合时代语境的转化,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化与思政的内在关联;师资维度上,教师的“文化素养 + 思政能力”双素养欠缺,多数思政教师对文化两创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不深,难以有效挖掘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而文化专业教师又缺乏思政教学经验,二者协同教学机制尚未建立;资源维度上,文化两创融入所需的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因资金、场地限制,无法开展沉浸式文化思政实践活动,导致融合效果受限。

3. 文化两创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优化课程设置促进融合

优化课程设置需从“内容重构、形式创新、体系完善”三方面入手,推动文化两创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在内容重构上,构建“思政核心 + 文化载体”的课程模块,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结合,开发“诚信文化与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和谐理念与社会治理创新”等专题课程,实现文化内容与思政知识点的精准对接;在形式创新上,增设“文化思政实践课”,将课堂延伸至文化场馆、非遗工坊等场所,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创作深化学习体验;在体系完善上,建立“必修 + 选修”的课程体系,必修课确保文化两创融入的基础覆盖,选修课(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多层次的融合课程格局。

3.2 加强师资培养助力融合

加强师资培养需构建“素养提升 + 协同联动”的培养体系,打造适配融合教学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开展“文化两创 + 思政教学”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文化两创理论、文化素材挖掘方法、思政教学设计技巧等,同时组织教师参与文化场馆研学、文创企业实践,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思政教师 + 文化教师”协同教学机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教材开发与教学实践,如思政教师负责把握课程的思政方向,文化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文化创作,二者分工协作,弥补单一教师的能力短板;不仅如此,两者开展相关活动或教学的载体具有相似性,比如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馆等既可以用于参观考察,又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企业等既可以用于社会调查、走访探寻又可以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基地。

3.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推动融合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需从“环境浸润、活动引领、平台搭建”三方面发力,为融合实践提供良好环境。在环境浸润上,打造“文化思政校园空间”,如在校园内建设传统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展馆,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展示学生的文化思政创作成果,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受文化与思政的融合魅力;在活动引领上,定期举办“文化思政节”,开展文化讲座、文创设计大赛、革命文化诵读会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同时鼓励学生成立文化思政类社团,推动融合实践常态化;在平台搭建上,建设“文化思政线上平台”,整合文化两创资源与思政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融合教学的线上学习与交流空间,同时对接校外文化基地,搭建“校内 + 校外”联动的实践平台,拓展融合教学的实践场景。

结束语:

文化两创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在理论逻辑上有坚实依据,实践路径也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将两者深度融合,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牛凤燕 , 韩亚男 . 科学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挑战与进路 [J]. 教育探索 ,2025,(09):64-69.

[2] 王军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 [J]. 林区教学 ,2025,(09):18-21.

[3] 沈跃 , 姜凯伟 .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困境与路径 [J]. 科教文汇 ,2025,(17):58-62.

作者简介:周可欣(1986 年 12 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省合肥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