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探讨
肖瑶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僵硬,忽视创造
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会考核学生的绘画技巧和手工制作水平,过度强调美术技能的传递,注重学生作品的美观性和规范性,却没有考虑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育,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技能,却无法创作出高水平画作,对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与幼儿进行交流、理解幼儿作品内涵也将造成严重的阻碍[1]。
(二)教学内容固化,以模仿为主要内容
从当前幼儿师范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会要求学生对标准的画作进行临摹,或是完成既定主题的手工作品,学生存在着被动执行指令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激发,学生无法自主开展美术材料的选择,也无法运用美术作品去表达自身的想法,这也将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思维发散和个性化表达。
固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多种能力受到了限制,学生只能一味地模仿案例,缺乏自己的想法,难以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之中,很多学生只能根据轮廓进行简单的上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当前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机械灌输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师更多起到的是示范作用,彼此不会进行深度交流和对话,难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以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程,对课堂加以主导,很多教师甚至会对学生凭借自主想象绘制的图案加以批评,最终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作品创作,对其后续参与幼儿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学习都将造成一定的制约。
(四)教学评价片面,过于关注结果
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作品呈现的视觉效果上,对于学生的构思、创新尝试、调整优化、探索精神和独特表达视而不见,很多教师会以好不好、像不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模糊、评价目标不够明确,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泯灭,成为只能批量复制他人作品的模仿者。
二、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美术教育培育人才
作为新时期的幼儿师范美术教师,要对美术教育的定位加以重塑,明确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审美情感得到良好培养,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美术的技能学习、认知学习都应该作为这一目标实现的服务工具。教师也要充分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从权威的示范者转变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者及引导者,要在为学生提供美术教学资源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引导学生的思考,为学生提出更加开放性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尽情地探索绚丽多姿的美术世界[2]。
幼儿师范美术教师应该明确,美术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思想冲突和情感激励为学生开拓创作空间,让学生有着自由的创作环境,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调色想法和作品主旨。对于学生的创作行为,教师也应该加以尊重,更多地关注于学生创作的细节,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创作,使学生能够具备掌控细节的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教师也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减少师生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的问题,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打造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程序,为学生营造大胆创作的空间,才能使学生在创作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打造探索式课程体系
幼儿师范美术教师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对课程内容加以全面优化,打造出更加开放、融合且具有探索属性的课程体系。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有挑战性的综合式项目。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幼儿园进行参观,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之中构建出一个兼具美观和教育功能的艺术设施,并组织学生通过文献资料阅读、互联网资料查询等多种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在经过调研、设计、创作、优化、展示这一创作的全过程,综合运用自己在幼儿师范美术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完成项目,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逐步强化自己的审美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入主题式探索课程。比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主题,包括“色彩与情绪的关系”“废弃物的再利用”“大自然的色彩”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个人兴趣以及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并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媒介、材料和形式,完成自己的创作,从而进行多元化表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己选择材料,自己选择创作形式,并引导学生在班级之中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在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的同时,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除此之外,幼儿师范美术教师也应该引入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幼儿美术教育本身就涉及到诸多领域,而作为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与音乐、文学、科学等领域有机融合,才能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美术知识的应用策略。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创作适合应用到幼儿教育的绘本,或者以美术创作来体现音乐的旋律,以计算机技术创作雕塑等。在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得到全面调动,在打破学科壁垒的同时,也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推动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
当前很多幼儿师范美术教师采取的都是机械式灌输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为学生示范多种美术技能的应用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作模板,并要求学生模仿他人的作品完成美术创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无法得到良好培养。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付诸实践,营造出敢于试错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引入过程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将自己的想法、感悟、作品的调整过程进行记录,以此进行反思,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利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进行记录,说说自己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于已经完成的作品还应该进行哪些调整。教师则应该负责对学生的创作过程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从而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创作过程有着更加深入地理解,在实践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意识,以“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材料?”“构图过程中你有着哪些想法?”“如果换成其他材料会不会更好?”等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将个人审美体验和创作理念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组织其他学生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赏析,从而引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再次,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是当前幼儿教学领域最为常用的教学模式,而将其应用到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则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幼儿教师的总体要求。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多种有趣的游戏。举例而言,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材料放置到不同数字的盒子之中,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盒子,要求学生只能运用盒子中的材料随机组合,并开展即兴创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游戏化的氛围下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使其能够不再被书本和美术技能所束缚,激发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也将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打造发展性评价体系
作为幼儿师范美术教师,不能仅仅从像不像、好不好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而是要逐步改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评价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水平,使其能够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能仅仅对于作品最终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要考查学生创作想法是否有着独特性和创新性,是否在创作过程中尝试了全新的方法与材料,在面对问题时是否会积极面对问题并另辟蹊径去解决问题,能否有效地阐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教学评价主体上,教师也应该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评价模式,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可以与周边幼儿园进行合作,甄选学生作品并在幼儿园中进行展览,邀请幼儿园的美术教师、幼儿参与到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之中,以更加客观的视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将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美术阅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全面提高。
教师也应该引入成长档案袋这种评价机制,要求学生每次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创作草图、过程稿、创作理念和想法、最终作品都引入到成长档案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每一步的成长,从而使学生逐步从一个学习者成长为一名实践者。
三、结束语
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不断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具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识,打破成规,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从而为学生在不断创新中获取良好的学习体会,并在工作岗位中将创新精神传递给幼儿,达到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瑶. 论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15):141.
[2] 程瑞平. 论幼儿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文渊(中学版),2019(1):120.
肖瑶(1990.2)女 ,汉族,四川隆昌,美术讲师,本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