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心理的音频艺术设计对文化品牌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戴磊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一、音频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与用户心理的内在关联
影视、广告、短视频等传播场景中,音频艺术设计由音乐、音效、人声三大核心要素构成,三者通过不同的心理作用机制,共同影响用户对文化品牌的感知与态度。
1.1 音乐:情感共鸣的“心理触发器”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直接载体,其旋律、节奏、音色、调式等元素能够绕过理性认知,直接作用于用户的情感中枢。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联觉效应”会引发用户特定的情绪反应:大调式音乐常带来明亮、愉悦的感受,小调式则易唤起深沉、忧伤的情绪;快节奏音乐能激发活力,慢节奏音乐则使人平静。
在文化品牌传播中,音乐的“文化符号属性”尤为关键。融入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能快速唤醒用户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归属。例如,故宫文创的影视宣传中,频繁使用编钟、古筝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旋律,其古朴典雅的音色瞬间将用户带入东方古典美学语境,让用户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将品牌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绑定,为认同感的形成奠定情感基础。
1.2 音效:场景沉浸的“心理连接器”
音效是模拟现实环境、增强场景真实感的关键元素,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还原细节听觉体验,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心理代入感。心理学中的“感知一致性”理论表明,当听觉信息与视觉场景高度匹配时,用户的沉浸感会显著提升,对信息的信任度也随之增强。
独特的音效设计还能成为文化品牌的“声音标识”,强化用户记忆。例如,《故宫的记忆》系列纪录片中,宫殿门轴转动的“吱呀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等细节音效,不仅还原了故宫的历史场景,更让用户在听觉层面形成对“故宫”品牌的独特感知——这些声音逐渐成为品牌的“听觉符号”,用户听到类似声音时,会下意识联想到故宫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如支付宝的“到账提示音”、微信的“消息提示音”,虽简洁却极具辨识度,通过高频次曝光成为品牌的“声音名片”,加深了用户对品牌的记忆与认同。
1.3 人声:价值传递的“心理媒介”
人声作为信息传递的直接渠道,包括旁白、角色对话、品牌口号等形式,其语气、语调、语速甚至方言特征,都会影响用户对文化品牌的认知与信任。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切、沉稳的语调易让用户产生可靠感,而富有感染力的对话则能让用户通过情感代入理解品牌价值。
在文化品牌传播中,人声设计常承担“文化解读”的功能。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旁白以温和、舒缓的语调讲述美食背后的地域文化与人文故事,引导用户理性认知“中国饮食文化”这一品牌的内涵;而方言的运用则能进一步强化文化归属感——如展现四川美食时,融入地道的四川方言对话,既还原了当地生活场景,又让四川用户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同时让外地用户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基于用户心理的音频艺术设计对文化品牌认同感的影响机制
基于用户心理的音频艺术设计,通过作用于用户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文化品牌认同感培育机制,推动用户从“了解品牌”到“认同品牌”再到“忠诚品牌”的转变。
2.1 认知层面:强化品牌文化认知,构建清晰“听觉记忆”
在认知层面,音频艺术设计通过“符号编码”与“重复曝光”,帮助用户建立对文化品牌的清晰认知。
符号编码:将文化品牌的核心元素转化为独特的听觉符号。例如,云南白药的影视广告中,融入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歌旋律,用音乐符号传递“源于自然、植根民族”的品牌文化;再如,李宁品牌的运动宣传片中,用节奏鲜明的鼓点模拟心跳与运动步伐,将“中国运动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听觉体验,让用户通过声音快速捕捉品牌的文化属性。
重复曝光: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表明,当某种刺激重复出现时,用户会逐渐增加对其的好感度与记忆度。文化品牌可将特定的音乐片段或音效作为“声音标识”,在影视内容中多次重复出现。例如,迪士尼动画中,“魔法主题音乐”会在不同影片的关键场景中重复出现,逐渐成为“迪士尼童话文化”的听觉符号,用户听到旋律时,会立刻联想到品牌所代表的“梦想与欢乐”,从而清晰认知品牌的文化价值。
2.2 情感层面:激发文化情感共鸣,培育深度“情感连接”
情感是用户形成品牌认同感的核心驱动力,音频艺术设计通过唤醒用户的“文化记忆”与“情感需求”,激发深度情感共鸣。
文化记忆唤醒:与用户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相关的音频元素,能快速唤起其潜意识中的文化记忆。例如,老上海品牌“百雀羚”的影视广告中,融入民国时期的爵士乐与老上海方言叫卖声,让中老年用户回忆起童年的生活场景,产生强烈的“怀旧情感”;而年轻用户则通过这些独特的音频元素,感受到老品牌的历史底蕴,进而对“百雀羚”所代表的“国货经典”文化产生认同。
情感需求满足:不同用户群体有不同的情感需求,音频设计需精准匹配。例如,针对年轻用户的国潮品牌,常采用“传统民乐 + 现代说唱”的音乐风格,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时尚潮流的追求,又让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从而在情感上接纳品牌;而针对家庭用户的文化品牌,如“中国传统节日”主题传播中,用温暖、团圆的音乐配合家人团聚的场景,满足用户对“亲情与归属”的情感需求,让用户将品牌与积极情感绑定。
2.3 行为层面:引导品牌认同转化,推动“行动落地”
用户的行为是品牌认同感的最终体现,音频艺术设计通过“心理暗示”与“动机激发”,引导用户将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心理暗示:音频营造的积极氛围会对用户产生潜意识暗示。例如,星巴克的影视广告中,研磨咖啡豆的“沙沙声”、咖啡倒入杯中“滋滋声”配合舒缓的爵士乐,暗示用户“星巴克能带来舒适、放松的生活体验”,激发用户的到店消费欲望;再如,公益类文化品牌“壹基金”的宣传片中,用低沉、急促的音乐配合灾区场景,暗示用户“需要伸出援手”,推动用户参与公益行动。
动机激发:音频设计还能强化用户的文化认同动机,促使用户主动传播品牌。例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唐宫夜宴》的背景音乐融合了唐乐与现代编曲,独特的听觉体验让用户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片段,讨论“传统文化创新”的话题——这种自发传播不仅是用户品牌认同感的体现,更扩大了品牌的文化影响力,形成“认同—传播—再认同”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基于用户心理的音频艺术设计策略
3.1 精准定位用户心理需求,实现“千人千声”
文化品牌需通过市场调研、用户画像分析,明确目标用户的年龄、文化背景、审美偏好及情感需求,从而设计贴合用户心理的音频内容。
3.2 注重音频设计的“独特性与延展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特的音频设计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文化品牌需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声音标识”,
四、结论
随着用户心理研究的深入与音频技术的发展(如空间音频、AI 定制音频等),音频艺术设计将为文化品牌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文化品牌需精准把握用户心理需求,以“听觉符号”传递文化价值,让音频成为连接品牌与用户的“情感纽带”,最终实现品牌认同感的深化与长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