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虹鳟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作者

李小平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622750

引言

虹鳟鱼属于珍贵的冷水鱼类,肉质细嫩并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之生长速度快等一系列优势,当前虹鳟鱼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中极为受欢迎的淡水养殖品种,绵阳北川、平武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冷水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虹鳟鱼养殖,建设了一批年产能近1500 吨虹鳟养殖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充分地了解到目前在进行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养殖的整体效果。

一、常见的病毒性疾病种类

为了进一步提高虹鳟鱼的整体养殖质量,需要了解当前虹鳟鱼在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了包括哪些分别是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性出血症等,需要对这些病症的表现状况以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降低病症出现的概率,确保虹鳟鱼养殖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质量。

二、虹鳟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1.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1)病程表现

在虹鳟鱼养殖的过程中,一旦虹鳟鱼感染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初期会出现体色发黑,在进食时进食质量不佳,加之病鱼的各鳍条基部均处于充血状态,病鱼在游动时游动速度迟缓,对病鱼进行观察能够清楚地发现,病鱼的肛门处拖着粪便。在实际养殖时,发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判定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虹鳟鱼感染该病毒性疾病发病率飞快,病程时间短,出现该疾病很容易呈现大规模的死亡。当病鱼面对濒死状况时会呈现旋转式狂奔,上下窜动极为明显的状况,病鱼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病死的虹鳟鱼进行解剖分析,发现病死鱼的腹部,特别是前胃部附近,其膨大十分明显,通过对病死鱼进行解剖肠道内并没有任何食物,呈现透明状态或含有大量的乳白色黏液。病鱼的肠壁处于松弛无弹性状态,并且伴有明显的炎症。病鱼的胃部幽门部呈现出血状况,胰脏内同样含有大量的出血点。疾病发病周期短,并且病情极为严重,对病毒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在感染该疾病后,胰脏组织细胞坏死极为严重。不仅如此,病鱼无论是肝脏或者是肾脏,皮组织等均会有明显的坏死病灶。如果病鱼的体重在 1g 以下,其发病时间相对较慢,呈现慢性病例,该病毒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虹鳟鱼养殖的威胁非常大。在我国各地区的虹鳟鱼养殖户中均出现过该疾病的大规模暴发,该疾病出现会造成在实际养殖时 90% 及以上的虹鳟鱼幼苗死亡,其中该传染性胰脏坏死病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温 10~15 度的情况下流行,一旦水温在 10 度以下或者是 15 度以上的情况下,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即便处于发病状态及死亡率同样相对较低。但是对发病后残存未死的虹鳟鱼状况进行分析,能发现即终身携带该病毒,并且病鱼的粪便、鱼卵和精液等均会排出该病毒,进而导致该病毒不断的传播。

(2)治疗方式

虹鳟鱼感染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目前该病症并没有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时,仍旧以预防作为主要的主要措施,该疾病主要针对的鱼龄为20 周内,属于幼鱼。为了有效地预防该情况,可以通过对水体进行消毒,或者是通过产卵、鱼苗孵化等方式预防该疾病。通过切断感染源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该疾病的传播。为了有效地降低该疾病的出现,也可以通过改变饲养过程中的水温,控制疾病的出现,例如,在国外对该疾病进行治疗预防过程中就将虹鳟鱼放置在温度为5~6 度的水温中进行饲养,能够减少虹鳟鱼出现该疾病的概率。

2.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

(1)病程表现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同样是常见的病毒性疾病,虹鳟鱼在患有该疾病时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果所患有的是急性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这种疾病发病率非常高,不仅死亡率高,同时发病极为迅速,一旦出现该情况病鱼鱼体色发黑,加之病鱼眼球以及眼眶结缔组织,口腔上颚等均会充血,对病鱼的鳃部位以及其他部位进行观察,以鱼鳃为例,即会呈现苍白或花斑状充血,无论是病鱼的肌肉或是内脏均伴有出血症状,有部分情况下病鱼的胸鳍基部也会出现充血。如果病鱼所患有的是慢性病,病程较长,同时死亡率较低。其中病鱼的体色会处于发黑状况,病鱼眼球同样突出,会存在明显的贫血,肌肉和内脏并无明显的出血症状。如果所患有的是神经性疾病,则病鱼表现出的问题为运动异常,例如,有些时刻病鱼十分激动,过于活泼,而有些时刻病鱼则处于沉入水底毫无反应或是进行旋转式的运动。病鱼的鱼腹壁呈现明显的收缩状态,如果是神经性疾病,病程相对较慢,死亡率相对较低。

(2)治疗方式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其主要流行于每年的冬末初春时节,当水温在 6 度到 12℃时,其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水温的逐步增高,其发病率会逐步降低。其中主要针对的是一年以上的虹鳟鱼,一旦发病,累积死亡率高达 80% ,但是鱼苗和亲鱼很少发病,这是由于该疾病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是通过病鱼以及带病毒鱼的粪与卵以及精液进行排出,并且逐步在水中进行扩散传播。在进行该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水温,有效地抑制该疾病的出现。为了有效地避免鱼卵携带该疾病,则需要对鱼卵进行消毒,可以选择含量为 1% 的有效碘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 50mg/L ,将鱼卵浸在其中15分钟后,既达到完全消毒的目的,减少在虹鳟鱼饲养过程中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的出现。

结语

综上所述,病毒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想要进一步的减少虹鳟鱼养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其中需要根据疾病内容注意分析,了解该疾病的高发期,避免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做好防治工作,保证水源干净、不喂养过期饲料,选择合适的水温,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出现,满足虹鳟鱼养殖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严欢 , 杨佳欣 , 郭一帆 . 基于近红外光谱构建虹鳟鱼营养成分快速检测模型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16(13):47-53.

[2] 白朵兰 , 洪麟 , 杨滴 , 等 . 基于改进的预扩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验虹鳟源性成分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16(13):18-25.

作者简介:李小平、1974 年 12 月出生、性别男、籍贯四川绵阳、学历本科、职称水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养殖及病害防治,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