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实践与思考
杨莲
奇台一中 831800
【关键字】文学类文本 高效课堂 教学范式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1]。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为基本理念。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复制的教学范式是大单元实施的关键,也是践行语文课程理念、构建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效路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语文科考查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之一是阅读能力。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适用于教学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2]。文学类文本范式研究是基于语文学科属性,依托教学单元,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必要方式。
二、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大单元高校课堂范式的实践路径
(一)提取大概念,系统化整合单元内容
大概念是指能够统摄全单元的大主题词,也可以叫单元核心概念,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内容重组,是实现知识系统化、理解深刻化的有效路径。
1. 深研单元提示,精准提取核心概念词,明确单元学习要点。
认真研读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确定单元整体内容的聚焦点,作为单元整体设计的主题词。必修下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社会现实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关注社会批判性”等语句,据此可提取“批判精神”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小说文体规律深刻洞察社会,培育批判思维,培养批判精神。
2. 细读学习提示,重组聚合文本,建立文本间的联系。
精读课后学习提示,弄清本课的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去阅读给定的多个文本。如细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学习提示,其中都提到主要人物林冲和别里科夫的遭遇和性格与当时社会的专制制度紧密相联,据此将这两篇课文联读主题确定为“对专制社会的批判”,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做好批注,为后续对文本深入思考提供依据。
3. 选定单篇精讲案例,凸显文学经典精髓,积累阅读必备知识
精心选择本单元最典型的篇目,预留一课时,聚焦其文学价值进行深耕,使之成为理解整个单元的经典案例与知识支点。“精讲”是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此类文本的必备知识与关键方法。为破解学生在后续文本理解时的思维难点提供方法路径。
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内容重组,不仅有效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而且能显著提升教学的统整性与思维深度,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碎片化问题。
(二)设置分层情境任务,激活学生个性化参与
要想激发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与个性化思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就要在真实或拟真情境中,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思维与表达的切入点。激活学生主体性、实现沉浸式学习与个性化表达的核心驱动力的关键在于创设与文本特质、学生经验、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分层情境任务。
依据文本特点创设多元化情景任务,增强学生沉浸体验与情感认同。情境任务多元化是指依据文本内容与目标,结合课标,创设三类情境。
1. 生活情境主要结合学生现实经验与情感,促进情感共鸣与价值思辨,如围绕《芣苢》《插秧歌》组织“传统劳动价值与现代意义”辩论赛。
2. 学科认知情境主要是模拟专业领域,以特定的身份与实践方式,深化文本理解与学科思维训练。如为《哦,香雪》设计短视频分镜头脚本,需考虑镜头语言、人物塑造、主题传达。
3. 社会情境是指将文本知识迁移应用于解决真实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与迁移创新能力。如借鉴《中国建筑的特征》思路,设计更人
性化的“高考两米间隔线方案”。
(三)阶梯式推进阅读,读写一体化深化理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阅读与写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两大抓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痛点,尤其到了高三阶段,读不懂文本,写不出作文的问题集中爆发。细究根本,发现原因在于阅读理解浮于表面、思维训练零散无序、读写分离。鉴于此,提出“阶梯式推进”与“读写一体化”双轨策略。
学生的阅读认知过程存在解码→理解→赏析→批判 $$ 创造的层级性认识,课标提倡“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阶梯式阅读任务,并深度融合读写活动,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理解到创造,实现文意深度把握与思维品质跃升的最佳路径。
1. 设计阶梯式阅读任务,强化词汇教学,逐步构建学生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1)基础层阅读任务主要是语言理解任务,侧重扫除文学类文本语言文字障碍,聚焦关键词语语境义,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如标注“踌躇”“俨然”在《祝福》中的精确含义。
(2)进阶层阅读任务侧重文本结构梳理,重在把握文本内在逻辑与组织方式,训练信息整合与逻辑分析能力。如绘制“祥林嫂命运曲线图”,清晰呈现其人生历程的关键节点。
(3)高层级阅读任务主要是主题探究或批判鉴赏。旨在引导深度思辨与价值评判,培育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精神与创新见解。如组织辩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凶?”,综合考察社会、文化、人性等多重因素。
2. 设计读写一体化任务,增强文本与自身的联系,促进深度理解与表达。
读写一体化策略实施的一般路径是:确定单元主题(大概念)--根据单篇课文主旨设置读写任务情境 -- 形成单元读写任务群以深化对单元主题的思考。
确定单元主题,作为读写共同支点。读的任务为写提供思想资源与表达范式,写的任务则促使学生内化阅读所得,进行个性化反思与创造性表达。如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青春的价值”,读的任务是分析《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所体现的青春使命感、担当精神与磅礴气势。写的任务是以“我的青春关键词”为题完成 150 字微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促使学生将阅读所得内化,并在写作时进行个性化反思与创造性表达。
读写一体化任务使学生对文学类文本解读的深度、系统性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写作质量明显提升,微作文更能紧扣主题、见解独到。实践表明不仅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阅读理解浮于表面、思维训练零散无序、读写分离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对文学类文本文意理解能力显著提升,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结论
总之,立足大单元教学,从整体感知单元内容、情境任务设置、实现文意理解、学会评价鉴赏四个方面,建立文学类文本高效课堂教学思路,探索高效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范式,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佳. 中学语文微课资源库建设刍议 .《语文新读写》,2022.
[2] 吴欣歆 .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建构 .《中学语文教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