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班级管理的创新探索
贾冬青
开封市卫生学校,河南开封 475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层级,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单元,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教育情境中,中职生群体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自律性差、心理发展不成熟等特点,这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更为复杂。
(二)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班级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西方国家较早关注学生自治与民主化管理,班级管理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我国学者则多从德育教育、制度建设、心理辅导等方面展开探。尽管已有一定成果,但目前关于中职班级管理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多,实践性研究不足;二是部分研究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管理模式趋同化;三是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管理策略。因此,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思路和路径。
二、中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动力不足与学业认同感缺失。中职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对知识掌握的信心不足,学业认同感较弱。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掌握技能即可,不必在意文化课”,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逃课、厌学现象。
(二)纪律松散与规则意识淡薄。中职生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网络、手机等外界因素影响,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差、打架斗殴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班级秩序,也对其他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三)心理问题突出,情绪调控能力弱。中职生在青春期阶段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一旦缺乏正确疏导,可能导致冲动行为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
(四)职业意识淡薄与价值观偏差。部分中职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同时,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功利化倾向,缺乏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价值观存在偏差。
三、中职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策略
中职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维系日常教学秩序的基础环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德育为先、因材施管、制度建设与自主管理结合、家校合作共建。
(一)德育为先,强化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班级管理必须把德育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进行系统化德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二)因材施管,注重个性化发展。中职生的差异性极强,既有文化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学习困难、纪律松散的学生。因材施管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重要原则。进行分层次管理,心理辅导与帮扶,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三)制度建设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班级管理不能仅靠班主任“包揽一切”,而应注重制度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的结合。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进行积分制与量化管理。
(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中职生的许多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若家校缺乏沟通与协作,班级管理将事倍功半。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及时沟通学生情况。
综上所述,中职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应当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管、制度建设与自主管理结合、家校合作共建”五大方向。只有在理念引领下,班级管理策略才能落地见效,从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护理专业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级背景与问题呈现
某中职学校护理专业一年级共有学生52 人,班主任在入学初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约有 42% 的学生自评“经常感到焦虑”;37% 的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时表现出孤独和不安; 21% 的学生曾出现过“想退学”的念头; 与此同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少学生在初入学阶段感到紧张甚至产生心理负担。
(二)实施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班主任联合校心理咨询中心,设计并实施了一个为期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评,了解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建立每位学生的心理档案,形成动态跟踪机制。 开设系列心理健康讲座 每月一次心理讲座,讲座采取互动式教学,穿插案例讨论与小组分享,提升参与度。 心理剧与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编排并表演心理剧,通过角色转换和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自我调节。对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倾向的学生,班主任会同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谈话和辅导。必要时联系家长,共同制定帮扶方案。
(三)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
在实施方案之前和之后,班主任分别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评,并结合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同伴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实施后大多数学生学会了通过运动、写日记、与同伴沟通等方式调节情绪,人际关系改善,课堂纪律与出勤率提高,职业认同感增强。
(四)经验总结与启示
通过该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心理健康教育应前置化。中职生入学初期即应开展心理普查和干预,防患于未然。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心理讲座、心理剧、角色扮演、互助小组等形式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育实效。家校协同不可缺失。对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应当及时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该护理班的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与人际关系,还能有效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学习氛围,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科学的班级管理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德育引领,兼顾制度与人文关怀,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未来,中职班级管理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中职班级管理必将从“经验性”逐渐走向“科学化”“信息化”和“人本化”。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也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中职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1(5): 45-48.
[2] 李红梅.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创新路径探讨[J]. 当代职业教育 , 2020(12): 33-36.
[3] 赵建国. 德育视角下的中职生班级管理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19(22): 56-59.
[4] 刘芳.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 2019(10): 72-75.
[5]陈立群. 班级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 , 2020(7): 64-67.
[6] 张慧敏. 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J]. 职业教育通讯 , 2018(14): 39-42.
[7] 周丽. 积分制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 2021(9): 28-31.
[8] 赵阳. 中职生学习动力问题及教育引导策略[J]. 职教论坛 , 2019(18):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