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探析

作者

秦佳琪

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当高中生面对《红楼梦》的细腻笔触却不知如何化为己用,当解析《赤壁赋》的哲理后仍难在写作中展现思辨锋芒,读写脱节的教学困境便清晰显现。传统教学中,阅读被框定为信息接收的过程,写作则沦为技能训练的手段,二者间的内在逻辑被人为割裂。事实上,阅读是写作的“隐性语法”,为表达提供范式与素材;写作是阅读的“显性延伸”,让理解在重构中得以深化。在文本解读日益浅表化、写作表达渐趋同质化的当下,构建读写共生的教学模式,既是激活经典文本当代价值的需要,也是培育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关键路径。

一、以经典文本为范本,引导学生模仿结构与笔法进行创作

经典文本历经时间淘洗,其结构逻辑与笔法艺术已形成稳定范式。这类文本的段落衔接、意象选择、语言节奏等,为写作提供了可拆解的“脚手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剥离文本表层内容,聚焦其谋篇布局的骨架与语言表达的肌理,能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如何写”的门道。当学生主动分析文本的起承转合、详略处理,以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场景时,阅读便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解构。这种基于文本本体的深度模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让学生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写作的逻辑意识与表达自信,最终实现从“读得懂”到“写得通”的能力迁移,使读写形成相互滋养的闭环【1】。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拆解词的结构:“独立寒秋”点明情境,“看万山红遍”铺陈秋景,“怅寥廓”转入抒情,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开启回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深化情感,“曾记否”以问句收束。随后让学生标注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全景式描写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细节刻画。在此基础上,学生仿写校园生活时,有作品这样呈现:上阕以“晨雾漫,望书声琅琅,人影绰绰”勾勒早课场景,用“窗明几净,墨香暗涌”细化环境;下阕以“忆昨日,共研难题,同争高下”回溯互动,结句“待明日,看我辈学子,逐梦天涯”呼应原作气势,既保留了原作的结构神韵,又融入了青春校园的独特气息。

二、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内涵,激发学生个性化表达与思考

深度解读文本绝非停留在字句表面的梳理,而是要潜入文本肌理,探寻文字背后流淌的思想潜流与文化密码。这需要引导学生突破线性阅读的局限,从意象象征、叙事视角、情感张力等多维度拆解文本,让沉睡的文字在解读中苏醒。当学生能触摸到作者未言明的创作意图,察觉文本隐含的价值冲突时,阅读便成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此时引导学生将个人生命体验注入解读,用文字重构对文本的认知,既能让文本解读因个性化思考而焕发生机,又能让写作因扎根文本而具备深度【2】。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节选)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聚焦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言行细节:初见贾母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对邢夫人留饭时“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的应答,从这些细节中窥见其寄人篱下的敏感与自尊。再结合“葬花”情节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叹,剖析其对生命无常的独特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作“我眼中的林黛玉”时,有学生以“易碎的琉璃”为喻,写下“她的敏感不是矫情,而是用易碎的心灵包裹着对纯粹的坚守,正如我珍藏的那片落叶,旁人觉得多余,我却懂它藏着整个秋天的秘密”;还有学生从现代社交视角写道:“她的孤高像未经打磨的玉,在讲究圆融的世俗里显得格格不入,却也因此保留了灵魂的棱角,这或许是一种代价,也是一种幸运。”这些表达既扎根文本细节,又饱含个人体悟,展现了深度解读催生的个性化写作魅力。

三、依托文本问题设计,推动学生以写促思深化阅读理解

文本解读的深度,往往与问题设计的精准度相辅相成。有价值的问题不是对文本表层信息的简单追问,而是能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引导他们从文字符号潜入意义内核。当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时,阅读便从漫无目的的浏览转变为带有探究性的解码过程。写作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表达,要求学生将碎片化的思考串联成逻辑链条,这就迫使他们反复研磨文本细节,在字里行间寻找佐证,在矛盾处辨析真伪。这种“问题驱动—文本检索—逻辑建构—文字输出”的闭环,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修正对文本的认知偏差,使模糊的理解逐渐清晰,零散的感悟趋向系统,最终实现从“读懂字面”到“吃透精神”的跃升,让读写成为深化认知的双重引擎。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先以“客之悲与苏子之悟的核心分歧是什么?”引导学生定位文中关键句,再以“苏子为何以江水、明月为喻阐释人生哲学?”推动文本细读。学生写作时,需先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捕捉客的焦虑,再从苏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论述中梳理辩证思维。有学生这样写道:“苏子不是否定人生有限,而是在有限中找到了永恒的锚点——江水奔流却未曾真正逝去,明月盈亏却终究未减,正如人在时光中流转,却能以精神与天地共生。”这样的表达,源于对文本句群逻辑的反复推敲,也让学生对苏子超越困境的智慧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写作过程成为深化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从《沁园春·长沙》的结构模仿到《红楼梦》的个性化解读,从《赤壁赋》的问题驱动写作可见,读写结合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让文本成为思维的“练兵场”。这种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智慧,在写作中深化文本认知,形成良性循环。它回应了语文教学中“学用脱节”的痛点,使经典不再是静态标本,而是动态的意义生成载体。当读写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应试能力,更是终身受用的语言智慧与思维品质,这正是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许慧翠 . 新高考导向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 高考 ,2024,(34):21- 23.

[2] 王东 .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 双线法” 的操作路径[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05):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