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方法
朱小秋
昆山高新区九方城幼儿园
前言
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重要场所,通过创设不同功能的区域(如美工区、建构区、语言区、角色扮演区等),让幼儿在与材料、同伴、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当前,部分幼儿园虽尝试将民间艺术引入主题区域活动,但存在融入形式单一、与区域功能脱节、未考虑幼儿发展差异等问题,导致民间艺术沦为“装饰元素”,未能充分发挥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民间艺术与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适配性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融入方法,旨在让民间艺术真正融入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既丰富区域活动内容,又帮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的双向促进。
一、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前期准备:精准筛选与资源整合
(一)依据区域功能筛选民间艺术形式
不同区域教育目标不同,需针对性筛选民间艺术,避免“一刀切”:美工区:聚焦动手与审美能力,可选剪纸、泥塑、扎染等。以剪纸为例,材料简单(彩纸、安全剪刀)、造型生动,“春天”主题中,幼儿剪迎春花、小燕子,既能锻炼手部小肌肉,又能感受民俗美。;建构区:侧重空间思维与建构能力,可引入传统建筑元素,如简化榫卯积木、传统民居搭建材料。“家乡的房子”主题中,幼儿用积木搭四合院、土楼,或拼接“斗拱”模型,能了解传统建筑特点;语言区:围绕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融入民间童谣、故事、谚语。小班用《拔萝卜》等童谣边念边做动作;中班读简化版《白蛇传》绘本并复述;大班学“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渗透民俗知识;角色扮演区:培养社交与情境模拟能力,可设“传统集市”“戏曲小舞台”等场景。“热闹的集市”主题中,幼儿扮演糖葫芦小贩、剪纸手艺人,在模拟买卖中感受民俗,提升社交力。
(二)结合幼儿年龄分层调整民间艺术难度
根据幼儿年龄差异调整难度,兼顾兴趣与挑战性:小班(3-4 岁):以“感知体验”为主,选操作简单的形式。泥塑用预配色黏土捏十二生肖简单形象;剪纸先撕纸(如“过年啦”主题撕红纸做“鞭炮”),再学剪直线,初步感受民俗;中班(4-5 岁):以“尝试创造”为主,增加复杂度。剪纸学“对称剪”(剪蝴蝶、花朵);泥塑捏“泥人张”风格组合形象;扎染用小方巾对角捆扎出“蝴蝶纹”,成品可装饰美工区或作角色扮演道具;大班(5-6 岁):以“深入创新”为主,探索文化内涵并创作。剪纸剪《牛郎织女》连环画;建构区分组搭“传统庙会”;语言区改编童谣(如将《两只老虎》改为“两只兔子”),融入民间艺术节奏。[1]
(三)联动家园社整合民间艺术资源
幼儿园资源有限,需构建“家园社协同”网络:家园联动:挖掘家长中的“民间艺术达人”,邀请担任“客座教师”。如会剪纸的奶奶在美工区教剪“福字”,会唱京剧的妈妈在角色扮演区教“兰花指”;还可布置家庭任务,让幼儿与家长收集皮影、刺绣等手工艺品,展示在“民俗角”;社区联动:联系社区民俗场馆、艺人工作室。“传统玩具”主题中,邀请艺人到建构区教幼儿组装拨浪鼓,成品供户外活动;组织大班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观察皮影制作,回园后用硬纸板做皮影在语言区表演,深化认知。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的实施路径:情境创设与互动深化
(一)创设“民俗化”区域情境,营造沉浸式氛围情境是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关键载体,通过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可让主题区域充满民间艺术元素,让幼儿进门即感受传统文化氛围。以“中秋节”主题为例,各区域可围绕中秋民俗创设情境:美工区墙面张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统年画,桌面摆放彩纸、黏土等材料,提供“制作玉兔灯”“画月饼”材料包,材料旁附“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圆”等简易民俗说明;语言区设“中秋故事会”角落,摆放《嫦娥奔月》绘本,悬挂传统灯笼并播放《爷爷为我打月饼》童谣,供幼儿围坐听读;角色扮演区搭建“中秋家宴”场景,摆放仿瓷月饼、传统服饰,引导幼儿模拟团圆宴并学说节日祝福语,融入民俗礼仪。[2]
(二)设计“游戏化”互动活动,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将民间艺术转化为游戏化活动,能有效提升参与兴趣,让幼儿在玩中感受艺术魅力。美工区:剪纸活动可设计“找对称”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半幅蝴蝶、福字等民间图案,幼儿拼合完整后尝试裁剪;泥塑活动设“猜一猜”游戏,幼儿捏制十二生肖、小泥人等形象,同伴猜测,猜对者获民俗小贴纸,在互动中加深对民间艺术造型的理解;建构区:“传统建筑”主题可开展“搭建小能手”挑战赛,幼儿分组抽取四合院、土楼等主题,凭积木与简化图纸限时搭建,完成后各组展示并介绍作品特点,获胜组获“建筑小达人”称号,在竞赛中深化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认知;角色扮演区:“戏曲”主题可设“戏曲小舞台”,提供简化戏服、道具,播放《穆桂英挂帅》选段,幼儿自选角色模仿动作唱腔,教师同步讲解“马鞭代马”“水袖传情”等常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戏曲魅力。
(三)注重“生成性”引导,深化幼儿文化认知
教师需关注幼儿兴趣点,及时开展生成性引导,避免活动停留在操作层面,助力幼儿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如美工区中班幼儿剪“鱼”时提问“为何过年剪鱼”,教师可引导幼儿发现“鱼”与“余”的谐音关系,讲解“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再让幼儿剪金鱼、鲤鱼并添加元宝、莲花图案,介绍“连年有余”的内涵。建构区大班幼儿搭建“庙会”时提议增设糖画摊,教师可展示糖画图片视频,讲解其“以糖为墨、以板为纸”的工艺特点,提供棕色黏土模拟糖稀,让幼儿尝试制作并模拟买卖,深化认知。[3]
结语
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叠加”,而是需要从前期的精准筛选、资源整合,到实施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游戏化互动与生成性引导,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民间艺术既能适配不同主题区域的功能,又能契合幼儿的发展特点,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冯 瑞 . 民 间 艺 术 融 入 幼 儿 日 常 教 学 的 策 略 [J]. 新 课程 ,2022(14):149.
[2] 江伟萍 .“ 三优、三困、三计”, 民间艺术助力课程游戏——民间艺术助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路径拓展的研究 [J]. 华夏教师 ,2019(15):8.
[3] 谭丽娜 . 游戏化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价值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八). 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