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特征及教育干预路径研究

作者

刘柯苇

张家港市崇真幼儿园

引言

中班幼儿由“自我”进入“同伴互动”,随之而来的是同伴交往的增多,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冲突是不好的行为,实质上,妥善处理好冲突可以教会孩子交流沟通、换位思考,更是孩子们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课堂。然而,目前有些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的时候还存在“过度介入”或者“不管不问”这两种极端的态度,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幼儿冲突的价值所在,对于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常见类型与表现

结合对幼儿园中班的日常观察,发现幼儿同伴冲突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场景关联性,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玩具与物品争抢型

玩具和物品争抢型是最为常见的冲突类型,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几率最大,主要发生在区角活动中,如两名幼儿都想玩同一组玩具,争抢绘本等玩具汽车。幼儿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直接抢夺”、“哭闹阻止”或“向教师告状”,较少采用“轮流玩”或者“一起玩”的方式来进行协商。比如幼儿 A 在建构区搭积木,幼儿 B 直接将 A 手里较长的积木抢走,于是A 直接推倒了B 正在搭的建筑,两人同时哭泣。

(二)空间与活动争夺型

空间和活动争夺型较为多见,经常出现在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中。由于中班幼儿“空间归属”意识较淡薄,会出现“谁先占位置”、“谁站在最前面”、“去哪里玩”等为由产生的争执,如幼儿 C 要插队,结果被幼儿D 拦腰推了一把而摔倒,互相理论说理。“是不是你推我的?我和你是朋友?”

(三)规则与行为分歧型

规则和行为有差异是活动展开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活动中出现了共同需要遵守的规定,譬如角色扮演游戏中小组中共同的约定;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意识,但每个人对规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规则执行”上产生了差异,继而就会发生矛盾的情况,比如幼儿E 和F 玩“过家家”:E 认为“妈妈先做妈妈再带宝宝”,F 认为“妈妈先带宝宝再做饭”,双方各执一词,最后导致双方都不想再继续玩游戏并相互指责。

二、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核心成因分析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环境支持及外部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三方面追溯根源:

(一)幼儿自身发展特点

中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思维”时期,“物品归谁所有”“我想要”还是“需要”的认识和成人一样都围绕着“自己”,还不能明白“他人想要、需要的不同”,再加上幼儿的语言还不够成熟,如果有的愿望想表达又一时不知如何用语言清楚地向别人表露,这时候就会出现“争抢”“打闹”来解决自己的愿望了,从而造成一些冲突的发生。

(二)环境支持与材料配置

由于幼儿园环境的资源匮乏成为冲突的主要原因,在班级中有些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不够多,户外玩具种类少而且数量不多,这样孩子们只能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另外有些活动区域划分模糊,比如建构区和美工区就没有一个明显界限,容易造成孩子为了乱“玩”,即“越界”,也会引起冲突。

(三)家庭教养方式的间接影响

经观察,家庭中“过度满足型”“严格控制型”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幼儿冲突应对能力的发展,“有求必应”的家长会使幼儿形成“要得到才能给我”的认知,不愿妥协;“批评压制”的家长会让幼儿不敢在同伴冲突时诉说自己的想法,或是学会向家长看齐的“强硬解难”方式去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三、同伴冲突对中班幼儿发展的双重影响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并非单纯的“负面事件”,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具体表现为:

(一)积极影响

社会性的“实践场”。适当的冲突可以促使孩子打破“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会逐渐意识到:“不是自己的就是不能要”,比如:老师引导他们认识“抢别人的东西会让别的小朋友不开心”,从而能向同伴发出疑问“能不能和我一起玩”,这同时也是解决问题意识的开始;孩子之间的争执甚至是起冲突往往是问题解决方式萌芽的表现,有的孩子经多几次就学着别人提出了“轮流玩,或者换一种玩具轮流玩”等等。

(二)消极影响

不要过于隐忍,对出现的打、骂行为及教师采取的处置方式应该加以关注和警惕,如果长期采用“暴力解决”、或者“教师强制解决”处理方式,那么最容易导致孩子错误地认为暴力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能带来利益;或者是面对发生冲突只会找老师帮忙,不会与小朋友友好协商去化解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害怕与他人交往,降低幼儿主动发起交往的意愿。

四、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科学应对策略

基于冲突的成因与双重影响,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需避免“一刀切”,从“教师引导”“环境优化”“家园协同”三方面构建系统策略:

(一)教师方面

要当“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裁判者”,不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去框定孩子的观念,要转变认识,多观察,不要急于制止幼儿冲突,看幼儿的冲突是否开始,尝试了多少解决方式,如果他没有用暴力行为来解决,就给予他自己处理的机会,给更多时间自己思考并解决。如果冲突进一步发展,并且孩子向成人寻求帮助的时候,才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引导他们思考:“想要积木怎么告诉他呢?”或者“该怎样玩才能两个人都开心呢?”,让他们梳理自己要求,在此基础上协商达成共识,而非简单的讲清谁对谁错。

(二)环境方面

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冲突诱因。从材料、空间两个方面改造幼儿园的环境:一是材料上——保证各区域材料的“数量充足”,避免因为“只能玩一种玩具”而出现互相抢夺玩具的现象;二是空间上——利用地面彩贴、矮柜将不同区域严格区分;用滑梯、秋千等地点处的“排队等候线”引导幼儿等待秩序;用空间、环境来规范幼儿行为秩序,减少由于“争夺”发生的矛盾。

(三)家园方面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园方可结合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渠道来向家长传达“冲突是幼儿发展契机”这一教育观念,并告诫家长不要过度包办或者冲动的去管幼儿的冲突;还要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的教养策略方法,当和孩子玩玩具、读绘本的时候,家长可以故意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发出“妈妈也想要玩这个玩具该怎么办?”之类的疑问,引导孩子运用“轮流”、“商量”等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在家里发生了冲突,家长同样可以运用老师使用的“提问引导法”,让孩子习惯说出自己的要求以及学会理解别人的想法。

五、结论

其实中班幼儿同伴间的冲突也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性发展剧本,真正重要的不是是否要避免同伴间的冲突出现,而是怎么引导他们把同伴间的冲突转化为在同伴间正确地表达自己,协商解决的问题,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从而使同伴间的冲突真正成为中班孩子进阶良好交往的一个重要助力点,在这个过程中为幼儿进入更高阶段的交往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玉青 , 邓志军 , 邓佳楠 . 幼儿同伴冲突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3,(06):127-131.

[2] 张晓燕 . 赋权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正确方式 [J]. 学 前 教 育 研 究 ,2023,(01):91-94.DOI:10.13861/j.cnki.sece.2023.01.009.

[3] 张芳芳 , 刘格格 . 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现状研究 [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37(02):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