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盈缕缕书香,绘童年之光

作者

郑爱菊

惠安县龙石小学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阅读对儿童的成长魅力在于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净化心灵,培养美德。当每一个孩子在阅读中改变行为,将内心的感知化为外在的行为,当每一个孩子对同一件事拥有共同的行为,就形成了班级的班风。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以阅读活动为契机,以书为载体,以阅读为中心,构建自己的班级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完善,始终坚持让文化润泽心灵,让阅读点亮未来的教育理念,形成特色的班风!具体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读国学,知礼仪,促习惯

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班级阅读中,让学生诵读国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比如《弟子规》中“入则孝”详细介绍了如何孝顺父母,“出则悌”规范了尊敬师长的言行,“谨”则是对自己行为的要求,从穿衣服到走路姿势,从拿东西到与人借物都有规定,“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而学文”等部分都是对个人修身的一种要求。

怎样从经典中习得习惯,提升素养呢?

诵读,交流,知礼仪。在诵读《弟子规》时,让学生每天诵读一段话,了解句子的含义。师生共同讨论古人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为什么?通过交流、理解,诵记相关的语句,学生对礼仪、孝道、学习、为人处世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比,引导,育行为。“吾日三省吾身”,即要求学生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孩子。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不端正,常常晃动双腿,只要提醒“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学生会马上坐端正。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过于小声时,笔者会提醒孩子“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学生明白了与人说话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说话声音以对方可以听见为宜,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当孩子随便拿同桌的橡皮时,吟诵“用人物 需名求 倘不问 即为偷”,孩子们就会记住,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再细小的东西,也不能未经允许就动用别人的。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指引及自我的对照中,孩子的行为得到矫正。

规范,坚持,养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久的训练,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也离不开教师的规范,坚持。阅读国学,学规范,学文明,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除了让学生自省外,班级有文明礼仪督察组,和学校的文明督导员相匹配,重点检查学生的文明行为。此外,充分发挥家长的督导作用。在阅读评价卡中,增设生活实践一栏,让家长在对孩子做出阅读评价时,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二.读童话,感受美,塑心灵

童话故事是学生的最爱,它以短小的篇幅,浅显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着孩子。《木偶奇遇记》、《快乐王子》、《爱丽丝漫游仙境》、《笑猫日记》、《王尔德童话故事集》……学生看了多本的童话故事,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憧憬着真善美,痛恨假丑恶,崇尚美德,远离卑鄙。

阅读,摘录,感受美。童话故事有精美的图片,精美的语言描写,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的主人公。每天中午半小时的阅读时间,教师要求值日班长打开电脑,播放轻音乐,全体孩子必须保持安静,不能做其他事情,只能潜心阅读。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营造美的阅读环境,孩子们静静地看书,摘录自己觉得美的句子、事件,人物,在故事中静静地品读美,感受美。

交流,辩论,欣赏美。下课时间,孩子们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让孩子们将自己的阅读收获、问题和同伴探讨。首先是示范。课间,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询问他们书看到哪里,哪个章节最有趣,聊一聊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们不知不觉参与了交流、辩论。久而久之,课间,孩子们不再嬉戏玩闹,而是彼此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自己的收获。如《木偶奇遇记》中,孩子们对小木偶的评价观点不一,在辩论中,小木偶的形象逐渐清晰,孩子们能正确看待同伴存在的问题,更关注同伴的成长,而不是揪住错误不放。孩子们在交流中学会了欣赏美。

展示,激励,塑造美。小孩子的阅读需要激励,需要获得肯定,除了填写阅读银行存折外,可以在班级里设置展示区。让孩子们将自己的阅读摘录卡、优美习作、手抄报、阅读心得名言一一贴在展区内,大家相互欣赏。班级的学习园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三.读小说,品故事,树榜样

曹文轩的文学小说唯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博爱、 杨红樱的校园文学活泼、中外文学名著经典……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在一次次阅读中,孩子的内心经历了一次次的成长,他们的心中总能树立起一个个榜样,从而变得坚强、勇敢、友爱、宽容……

阅读,分析,品人物。小说的情节复杂,人物较多。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寻找典型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阅读和主题阅读策略,将同一人物的事件集中阅读,从而更有效的分析人物,更全面的品读人物,正确的看待小说中塑造的每一个主人公。

寻找,整合,树榜样。在众多人物中,谁是你心中的英雄,谁是你学习的榜样。在阅读中,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一判断是否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孩子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否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同伴的交流。如《铁道游击队》一文中,铁道游击队员个个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好样的。然而,我们会发现,刘洪队长、小波是作者塑造的较完美的人物,他们不仅有过硬的扒车技术,还很勇敢,有坚定的信念,还能抑制个人的情感冲动,不鲁莽,以大局为重,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四.读百科,拓知识,爱科学

鲁迅说过:“读书,应如蜜蜂采蜜一般,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应读读科普读物、新闻时事,历史地理……只有丰富的阅读才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视野,培植科学精神。

推荐,引领,博览。现在许多学校教学楼的走廊上、楼梯转角处有许多科技宣传画、宣传栏,这就是文化墙。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文化,留意身边的科学。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昆虫记》《宇宙之谜》《细菌历险记》《中华上下五千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博览群书,有意识地接触科学,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懂得探索事物的基本方法。

实践,科学,创新。阅读科普读物, 百科全书,往往能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小到观察一只蚂蚁的出行,大到仰望星空,畅想宇宙的奥秘。孩子们会将自己的探究、发现与同伴分享,从而带动整个集体对科学的向往。班级的孩子在阅读,实践,思考,再实践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

2. 成尚荣《儿童立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