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教材研究
曾裕娴
上海师范大学
幼儿教育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教育,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儿教育以及相关的幼儿读物和图画书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成就。时隔这么多年,这些老课本仍旧散发着古老的魅力,蕴涵其中的教育思想、理念依旧令人着迷。本文试图对《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进行研究,总结其中的教育思想、开发理念和经验,希望能为当今学前教育教材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的内容呈现
本研究以民国二十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套装共 6 册)为研究对象,本套教材包括了看图识字、幼稚算术、幼稚读本、我的工作簿、分类幼稚画六本书,内容简单纯粹,趣味十足,不仅涵盖了识字、算数等多种内容,更涉及了艺术、社会、自然等领域。
(一)看图识字
这本教材分为上下册,上册主要是认识单个的生字(图 1),每个字旁边配有插图,识字的种类有:生活类(日常用品)、自然类(动植物)、学习用具和艺术这五类;下册识字的内容主要是以词语为主(图 1),同样配有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插图,识字的类型跟上册的一致,且主要也是以生活类和自然类为主。
通过对这本教材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看图识字课本主要是关于生活类和自然类的生字,而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就很少,比如身体类和数学类。从课本内容来看,这些生字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使用到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图 1


图 2

图 3

(四)我的工作簿
这本教材属于艺术领域,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小朋友、家畜、野兽、飞鸟、鱼虾、昆虫、花木、果子蔬菜、玩具用具、交通和风景。首先,在《小朋友》这节内容中,主要是介绍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不过在教材中主要是采用绘画形式,画出各国的服饰特色,使得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中领略各国的风俗,从而开阔眼界。接着,其他内容主要都是一些手工作业,让儿童剪、贴、折和涂色。儿童在做这些的时候,不仅可以认识到颜色的类别,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精细动作。
(五)分类幼稚画
幼稚画的内容主要有:器用类、新事物类、果实类、兽类、鸟类、虫类。首先在器用类,只是列出常见的日用品都有哪些,没有进行介绍,而在其他几个类别中,会对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例如,新事物类中,有火车站,那么出现了对火车站功能的介绍。而这本教材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每类事物的结尾处,有“献给教师们的几句话”(图 4),会先告诉教师这一类的事物都有哪些,接着针对岁数小的儿童,只需说出事物名称即可,而较大的儿童则可以告诉他事物的特征。
图 4

二、《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的编写特点
(二)幼稚算术
这本教材也是分为上下两册,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小、长短、轻重、厚薄、数字1-10 的认识,整本教材还是以幼儿的角度为出发点,选取的内容也是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例如,在《大小》这节内容中,选的动物是儿童熟悉的狗、猫、老鼠。第二册的内容是对第一册所认识的 1-10 的数字进行的巩固,只不过更有逻辑性,先是认识各个数字,接着是练习,主要是学习书写数字和做相应的练习题,最后是应用。
(一)理念上:以幼儿为本
1932 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总目标之一是增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力谋幼儿该有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幼稚园教育必须以幼儿为本,为此,《学前课本》选用的材料都是从幼儿视角出发,力求趣味性,教材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幼儿或者小动物,例如,在《幼稚算术》中,大小的认识中,就是以动物小狗的形象进行对比,其中练习部分还出现了老鼠、猫等动物。
(二)内容上: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看图识字》所选的字基本都是器用类和自然类,这两类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因此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其次,《幼稚算术》上下册选取的内容也是符合儿童日常生活常识的,长度、重量是儿童生活常接触的,数字 1-10 的学习也是,且数字的学习选取的场景是幼儿园,角色是儿童和教师,这更是与儿童生活相贴近;接着,《幼稚读本》是以家庭和校园生活为场景展开,人物主要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涉及的场景有看花、看猫、唱歌、拍球、骑马等,“喔喔喔 公鸡啼姐姐快起身 姐姐起身早”这句描述的就是常见的情形,公鸡啼叫,表明天亮了,该起床了,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我的工作簿》和《分类幼稚画》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生活类和自然类这两类,不难看出选材也是从儿童视角出发,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三)形式上:白话文为主,语言通俗化
1922 年,教育部下令停止使用文言文教材,采用白话文,《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紧跟时代潮流,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编写,在《幼稚读本》中的句子极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并且多有重复,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分类幼稚画》中,对事物的介绍都是以白话文为主,幼儿学习起来也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轻松,这样编写不仅满足了社会传播新的思想文化的需要,也推动着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编写的启示(一)挖掘大自然的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儿童具有爱探索的天性,处于这个时期的他们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海里游的对他们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编写教材时,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的资源,如动物、植物和食物等,丰富幼儿的课堂,同时编写的过程也要注意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本地区的自然资源。
再次,幼儿园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对过去的老课本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还要关注国外教材编写的新内容,彼此相互借鉴,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使我国幼儿园教材编写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与此同时,还要对编写的教材进行试验和评估,为幼儿园教材的编写提供相应的依据。
(二)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编写教材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材的编写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更多的是在强调教育功能和小学的衔接,并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虑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优秀的幼儿教材,应是通俗易懂且带有趣味性的,也能引起儿童共鸣,彷佛是儿童亲身经历的一样,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如果教材一味偏向教育功能,不仅会引起儿童的反感,同时也背离了幼儿教育的主旨。
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当今社会,《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教材以儿童为中心选取相关的内容,内容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用语符合儿童语言规律的发展。《学前课本》的编写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智慧和用心程度,课本内容清晰,结构条理化,内容丰富,题材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插图色彩丰富而有意境,在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对当今编写幼儿园教材无疑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三)幼稚读本
《幼稚读本》不是故事类读物,反而是一本识字教材。教材采用幼儿所喜欢的儿歌形式进行编写,其中的语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透露出一些童趣。例如:“小鸡小 小鸡叫 叽叽叽”“园里小鸟叫 姐姐走来学 吱吱吱”,小鸡和小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同时叠词“叽叽”“吱吱”等运用,是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可以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
[2]毛伟霞,郝林萍.民国幼稚园大班生活课本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12):35-41.
[3]严碧芳.民国时期儿童教育教材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5):62-65.
[4]刘力.民国老课本出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金晓玲.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及其论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黄伟.民国时期我国幼稚教育课程与教法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