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白霞霞
绥德县第二小学 71800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 教学内容组织要重点关注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的一致性” ,强调数学教学需打破单课时局限,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呈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虽按单元编排,但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单课时为单位设计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在 “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中,学生虽能掌握分数读写,但无法将分数与除法、比建立关联,形成 “ 知识孤岛” 。大单元整体教学并非简单将多个课时叠加,而是基于教材单元内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进行系统性重构。通过整合 “ 算理探究 —算法优化 — 实际应用” 三个模块,让学生在整体认知中理解知识逻辑,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探索人教版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对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素养导向:锚定核心能力目标
设计需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单元目标细化为 “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三维目标。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多边形的面积”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为 “ 空间观念” “ 推理能力” “ 应用意识” ,据此可将单元目标分解为:1. 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推理能力);2. 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空间观念);3. 能结合生活情境设计 “ 校园绿地面积测量” 方案(应用意识)。与传统教学仅关注 “ 公式记忆与计算” 相比,素养导向的目标设计更注重能力的整体培养。
(二)教材为本:重构单元知识体系
需深入分析人教版教材的单元编排逻辑,打破单课时界限,重构知识框架。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为例,教材原有编排为 “ 口算乘法 — 笔算乘法 — 积的变化规律 — 解决问题” ,但实际教学中 “ 积的变化规律” 是连接 “ 口算” 与 “ 笔算” 的关键纽带,也是后续学习 “ 比例” 的基础。因此,可将单元重构为 “ 算理探究模块(口算 + 笔算 + 积的变化规律)” “ 应用模块(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通过 “ 120×30′′ 的口算探究 “ 末尾有 0 的乘法算理” ,再迁移到 “ 145× 12′′ 的笔算,最后通过 “ 积的变化规律” 优化算法,形成“ 探究 — 迁移 — 优化” 的知识链。
二、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情境统领:构建单元主题情境
以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串联单元所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 测量” 单元,可设计 “ 校园运动会筹备” 主题情境,将 “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 单位换算” “ 实际测量” 等内容融入情境:1. 筹备阶段:“ 确定运动会跑道长度(千米 / 米)” “ 设计运动员号码布(厘米)” ;2. 实施阶段:“ 测量跳远成绩(分米 / 厘米)” “ 记录跳绳长度(毫米)” ;3. 总结阶段:“ 整理测量数据,制作运动会报告” 。通过情境统领,学生不仅能掌握长度单位知识,还能学会运用测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意识。
(二)任务驱动: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
根据单元知识逻辑,设计由浅入深的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建构知识。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 圆柱与圆锥” 单元为例,可设计三级任务:1. 基础任务:“ 制作圆柱模型,探究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特征” (掌握圆柱的基本构成);2. 进阶任务:“ 通过剪拼圆柱侧面,推导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公式” (培养推理能力);3. 拓展任务:“ 设计‘ 圆柱形水桶制作方案’ ,计算所需材料面积与水桶容积” (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任务设计需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如基础任务适合所有学生,拓展任务可作为小组合作探究内容,满足差异化需求。
三、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反思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不断优化改进。
(一)成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为例,传统教学后,学生对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关联” 理解不深入,而大单元教学通过 “ 分数的产生 — 分数的意义 — 分数的性质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分数的应用” 的整体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知识网络。课后测试显示,学生对 “ 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题目正确率从传统教学的 65% 提升至 88% ,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 “ 蛋糕分配” “ 工程问题” 等实际问题,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明显提升。
(二) 问题: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教师备课负担加重:大单元教学需教师深入分析教材、设计整合方案,相比单课时教学,备课时间增加 30% 以上,尤其对年轻教师而言,难度较大;2. 课堂时间调控难度大:探究性活动(如 “ 多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所需时间不确定,易导致后续教学内容无法完成;3. 学生差异问题凸显: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参与度低,难以跟上整体进度。
(三) 改进方向
加强教师培训:开展人教版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专题培训,提供优秀单元设计案例(如 “ 长方形和正方形” “ 小数加减法” ),帮助教师掌握整合方法;2. 优化时间管理:采用 “ 弹性课时” 模式,将部分探究活动安排在课后实践课,如 “ 校园面积测量” 可利用课后 1 小时完成;3. 实施分层指导: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 “ 知识支架” (如公式推导流程图、直观操作工具),为优秀学生设计拓展任务(如 “ 探究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 ),确保全员参与。
结束语
大单元整体教学作为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对人教版教材单元内容的重构与优化,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知识零散、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在实践中,需始终坚持 “ 素养导向、教材为本、学生中心”的原则,通过情境统领、任务驱动、评价跟进的实施策略,让学生在整体认知中理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当前大单元教学仍面临教师备课负担重、时间调控难等挑战,但通过教师培训、课时优化、分层指导等改进措施,可逐步完善教学模式。未来,需进一步结合人教版教材的更新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持续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创新路径,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益珍。核心素养导向下人教版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J].基础教育参考,2023 (12): 45-48.
[2] 淳向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 “ 测量” 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J].小学数学教育,2024 (06): 23-25.
[3] 洪梅。大单元教学在人教版小学数学 “ 多边形的面积” 单元中的应用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 (18):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