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非遗竹编特色的教与学
严俊丰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510945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要求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开设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校园课程,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大力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其次,“五育”并举是当下重要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三观塑造具有积极影响。为此,在开设校本课程时,教师还需要同步探究将“五育”内容与其相结合的方法,以进一步地提升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围绕竹编教学,优化教学目标
“五育”教育是当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其融合到学科中的潜在教学目标,以真正地落实学科育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1]。同样的,小学美术中的竹编教学,作为农村小学的一项乡土特色课程,需要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设计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目标,以打造独具特色的竹编教学课程,并在学生学习竹编技艺的过程中,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回顾过去,我校竹编课程已历经十载春秋,但教学目标一直集中在学生编织技术的学习上,却没有以主动学习、主动劳动为根本做好竹编育人特色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为此,我校围绕竹编重新设立了“以美求真、以美促新、以美育人、以美辅德”的教学总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推进我校竹编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如基于“以美促新”的教育目标,我校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可以根据生活实际编织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竹编产品,更积极寻求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如邀请校外的竹编手工艺人和高水平的美育专家来为学生上课。这样不仅可以将完整的竹编工艺带到学校的课堂上,还可以链接外界的发展需求,对竹编工艺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织出更具有新意和高度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即让学生编织的竹编产品从实用性的农具转变为更丰富的各种文创产品。如小吊篮变成灯具、把小竹篓变成挂饰等。学生将更多的时尚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使得编织的竹编作品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也具备更高的观赏性,在实用与观赏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二、建设竹编社团,落实以点带面
竹编技术的学习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且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长和持续地练习才能提升技艺。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时长和内容的差异,其技能水平也参差不齐。而学生在课外要获得教师或专家的针对性指导往往较为困难。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交流平台,并给予他们专业性的指导。
为此,我校成立了竹编社团,成员从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并根据年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这些小组错开时间进入竹编室进行学习和编织,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学校为学生的竹编专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竹编社团的成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想法、互相学习的平台,还使他们有机会观赏其他同学编织的不同作品,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提升创新思维。此外,学生带学生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对竹编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通过团体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竹编学习中来,不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让其他同学也能体验到自己动手创作的乐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社团负责人还会根据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组织社团成员开展主题创意编织大赛。例如,以“花篮”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主题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同时,我们设计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包括奖项和物质奖励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用品既可以用于展示,也可以由学生带回家,既实用又具观赏性。
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竹编技艺,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社团的成立也为学校竹编教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竹编社团的建设,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技能的舞台。
三、进行学科融合,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学科融合作为当前教育的一大趋势,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科思维,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考量。这一理念对于竹编教学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传承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德育教育、发挥竹编教学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
如在竹编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工艺,更要让他们在学习和实操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价值,从而树立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在设计竹编教学内容时,我们充分考虑了竹编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
例如,在劳动节期间,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竹编技能进行创作。他们可以选择编织实用的劳动工具,如小篮子、小筐子等,既锻炼了竹编技艺,又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在竹编过程中的感受,如劳动的乐趣与辛苦、劳动创造价值、如何珍惜劳动成果等,从而深化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外,我们还积极探索竹编教学在美术课堂的开展,以让学生在竹编学习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美术课堂上竹编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如下: ①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风格的竹编作品,了解竹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②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草图设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绘制出竹编作品的草图; ③ 接着,进行竹编编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④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竹编技艺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科融合以及竹编教学在美术课堂的开展,我们不仅能够拓宽竹编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竹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发校本课程是有效推动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竹编的价值不止于此,其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项劳动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深刻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此,学校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更多有助于推动竹编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群体加入进来,不断地壮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利琴,黎贝蓁.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整合的实践研究——以《龙韵艺术·竹编板凳龙》校本课程为例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 (13): 154-156+160.
[2] 李江瑶. 广西竹编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践策略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 (24):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