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城乡建筑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作者

刘元刚

国家电网黄石供电公司—高新区供电中心公—太子供电所 435214

引言

在当今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以及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寻找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替代品已成为当务之急。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备受瞩目。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凭借其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城乡建筑能源供应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它能够充分利用城乡建筑的屋顶、墙面等空间,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就近生产与消费。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减少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对推动城乡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深入探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城乡建筑中的应用潜力,对于优化城乡能源结构、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一)系统构成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构成。其中,光伏电池组件是核心部件,它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系统发电效率。光伏方阵支架则为光伏电池组件提供支撑,需根据不同建筑结构和安装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与安装,确保组件稳固且能获取最佳光照。直流汇流箱用于汇集多个光伏电池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直流配电柜对直流电进行分配和保护。并网逆变器的作用是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以便供建筑自身负载使用或并入电网,其转换效率决定了系统整体的能源利用率。交流配电柜负责对交流电进行分配和控制,保障电力输出稳定安全。各设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从太阳能到电能的转换与输送过程。

(二)运行模式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模式主要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在有太阳辐射时,太阳能电池组件阵列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先经过直流汇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电柜,再由并网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产生的交流电优先供给建筑自身负载使用,满足建筑内部照明、电器设备运行等用电需求。若发电量大于建筑自身负载用电量,多余的电力则通过连接电网输送出去,实现余电上网,用户可根据当地政策获取相应售电收益。反之,当发电量不足时,由电网向建筑补充电力,确保建筑用电不间断。这种运行模式充分利用了建筑自身用电特点,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为用户带来一定经济收益,增强了用户参与积极性。

(三)技术特点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具有诸多技术特点。输出功率相对灵活,可根据建筑可用空间和用户用电需求,灵活配置系统规模,从数千瓦到数兆瓦不等,能较好适应不同城乡建筑场景。污染小,发电过程中无噪声,不产生对空气和水的污染,符合绿色环保理念,有利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局地用电紧张状况,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作为补充电源,减轻电网供电压力。此外,其与建筑结合紧密,可利用建筑屋顶、墙面等闲置空间安装,实现建筑与发电系统的有机融合,在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增加能源供应。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城乡建筑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一)能源效益潜力

在农村建筑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有效利用大量闲置的农村住宅屋顶空间。农村居民日常用电虽相对分散,但通过在屋顶安装光伏系统,可满足家庭基本用电需求,如照明、家电使用等,减少对传统电网电力的依赖。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为灌溉设备、农产品加工设备等供电,保障农业生产用电稳定。对于城市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用电负荷大,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在建筑屋顶或外立面,能为建筑内部照明、空调系统、电梯等设备供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可有效降低建筑对电网的电力需求,缓解城市电网供电压力,提高城市能源供应稳定性。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段,城市空调用电负荷剧增,分布式光伏发电产生的电力可直接为建筑空调系统供电,减少电网因高峰用电导致的供电紧张情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二)经济效益潜力

从用户角度看,在农村,农户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自用部分可节省电费支出,余电上网则能获得额外售电收入。部分地区还有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农户收益。一些农村地区通过整村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村民将屋顶租赁给相关企业建设光伏电站,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实现“屋顶生金”。在城市,商业建筑用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降低企业运营中的电费成本,对于高耗能企业而言,节省的电费开支相当可观。企业还可将多余电力上网销售,获取经济收益。从电网角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压力,减少电网为满足高峰用电需求而进行的大规模扩容投资,降低电网运营成本,提高电网经济效益。

(三)环境效益潜力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建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环境效益方面都潜力巨大。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相比传统火电,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在农村,大量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可减少农村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改善农村空气质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城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有助于降低城市碳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对实现城市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例如,一座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城市商业建筑,每年可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大面积的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三、总结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凭借其独特的系统构成、运行模式和技术特点,在城乡建筑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能源效益方面,能有效满足城乡建筑用电需求,缓解用电紧张,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经济效益上,为用户带来电费节省、售电收入等收益,也降低了电网运营成本;环境效益显著,减少了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助力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然而,目前该系统在推广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光伏设备初始投资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安装积极性;部分地区技术配套不完善,影响系统发电效率和稳定性;政策扶持力度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优化和统一。

参考文献

[1]马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供配电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5,(01):138-140.

[2]韦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科研建筑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24,18(04):87-91.

[3]李光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10):125-126.

[4]周希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J].现代建筑电气,2017,8(0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