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顾世国

台州市黄岩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318020

前言:

传统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材跨文化素材的匮乏、教学场景的单一化,以及教师跨文化素养的不足,共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与价值取向,亟需构建以文化认知为基础、职业场景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推动中职英语教学从语言工具训练向文化交际能力培育的转型。

一、构建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

在中职英语课堂里,教师可营造类似职业场景的情境模拟活动,以助于学生领悟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交际规则[1]。在旅游服务专业英语课上,“机场接机文化冲突”情境的设计被采用,教师扮演由于航班延迟而十分激动的外国游客,学生则扮演地接导游,外国游客由于文化差异会直接说出不满,而中国学生受传统交际模式影响,会先说抱歉再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外国游客的肢体语言(比如不停地看表,皱眉),以及语音语调(语速变快,音量变大),再比较中国游客可能会用哪些委婉的说法。

实践中,教师要预设文化冲突点,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例如游客坚持“立刻解决”与导游“按流程处理”的冲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服务流程的灵活”,比如可以先说需求“I see you need an earlier check-in.”(先说出对方关心的需求),再给方案“We can prepareyour room by noon.”(给出对方可接受的方案),最后再灵活协调“Your comfort is our priority.”(最后协商解决)。学生参与学习后,教师可以播放真实的跨国服务案例视频(如景区接待等),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表现和专业人员的处理方式,加强文化差异的认识。

二、挖掘语言背后的价值差异

中职英语教材里常常有节日、饮食之类的文化话题,学生只是浅浅地描述一下,老师可以用“文化对比工作表”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观念,比如讲“Thank you”怎样回答,对比中文英文的不同之处,中国人会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显示了集体主义和谦逊文化,英语国家常用“You're welcome”“My pleasure”,重视个体价值和平等关系。

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餐桌礼仪对比”活动,给学生提供中英文聚餐场景对话,让学生找文化关键词,比如中文对话中反复出现“多吃点”“别客气”,这反映出主客关系中主人的热情。英文对话中“Would you like some more?”后面常常是“No,thank you.”,这体现出对个人选择的尊重。有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某学生察觉到中文“随便吃”和英文“Help yourself”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但中文里边有“希望你收下”的意思,而英文就是“自己拿”这在中西方文化中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当涉外酒店的服务员在服务外国客人时,如果外国客人不吃第二道菜,服务员该怎么用英语说才既礼貌又不给对方压力呢?学生回答“I notice you haven't tried the dessert. Would you like me to save a portion for later?”表明其能灵活应对文化差异。

三、体验多元文化视角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以“学习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文化输入,教师可以采用“角色反转日记”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目标文化思维模式。在商务英语课上,要求学生以“外国合作伙伴”的身份来写日记,记下与中国的公司谈判时的困惑。

具体操作中,教师给出谈判场景脚本:中方代表不断使用“我们再研究研究”“原则上可以”等模糊表达,外方代表觉得沟通很累,学生要从外方视角思考:这些表达在中国文化里代表“重视合作”“留有余地”,在英语国家也许会被误解为“没有诚意”,有个学生日记里写道:“我是美国商人,本来以为‘直接说不’是高效交流,但当中方代表之后,我明白‘委婉拒绝’可以保持长久合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议论:在涉外电商客服里,怎么用英语跟外国客户讲清楚“因为系统升级,订单处理要延迟 24 小时”,又不让客户生气?学生写出“We're experiencing a temporary system update. Your order will be prioritized and shipped within 24 hours. We appreciate your patience.”这种说法,既陈述了原因又表达了重视,表现出掌握着跨文化交流策略。

四、以职业任务驱动文化实践

中职英语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可以设计“跨文化职业项目”,把文化交际训练嵌入真实任务[2]。如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上,教师布置“给非洲客户定制产品宣传方案”项目,让学生分组做市场调研、文化适配设计、英语文案撰写全流程。

实践中,学生要调研非洲主要国家(尼日利亚、肯尼亚等)的宗教禁忌、色彩象征和社交礼仪,某小组就发现伊斯兰文化里绿色是吉祥色,基督教国家也许更喜欢蓝色,而且,非洲客户比较喜欢直截了当的促销话术,不像中国市场那样用“限时优惠+模糊折扣”。

教师引导学生把文化发现转成英语表达:宣传文案不用“猪”图案(部分非洲国家信伊斯兰教),用“丰收”“家庭”等普世价值符号;把“原价 99 元,现价59 元!”改成“Save40%!Limited stock for your smart choice!”,英语国家消费者对折扣比例很敏感。项目中期,教师组织“文化适配答辩”,要求学生用英语阐述设计决策的文化依据,比如,某个学生团队展示给肯尼亚市场设计的太阳能产品海报时说:“我们选黄色背景,肯尼亚国旗黑色、红色、绿色各代表人民、鲜血、土地,黄色象征阳光和希望,会引发情感共鸣。

总结:

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需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实践教学中,通过构建“文化认知—场景实践—反思内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将文化差异解析融入课堂教学,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跨文化场景,并建立动态评价体系跟踪学生能力发展,可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的文化割裂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德怀.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英语教师,2025,25(12):111-115.

[2]陆素斌.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5,(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