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范春利

辽宁省凌源市大河北中心小学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运动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游戏教学法将体育知识、技能融入游戏活动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既能提升课堂吸引力,又能实现教学目标,是符合小学体育教学规律的有效方法。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游戏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例如,在“快速跑”教学中,传统的“直线往返跑”训练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通过“老鹰捉小鸡”“障碍追逐赛”等游戏形式,学生在追逐、躲闪的过程中自然提升奔跑速度与反应能力,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二)促进技能掌握,提高练习有效性

体育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但机械重复易导致学生疲劳和抵触。游戏教学法通过将技能训练转化为游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目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在“投掷”教学中,设计“投沙包打靶”“小球进洞”等游戏,学生为了提高“命中率”会主动调整投掷姿势、发力方式,教师再结合游戏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技能掌握效率明显提升。这种“目标驱动”的练习模式,比单纯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游戏教学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其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集体性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集体跳绳”)需要学生分工配合、相互鼓励,能增强团队凝聚力;竞争性游戏(如“小组接力赛”)则能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体验胜负,培养抗挫折能力和公平竞争意识。

(四)营造积极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往往处于“指令者”地位,师生互动单一。游戏教学法中,教师常以“游戏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例如,在“捉迷藏”游戏中,教师可扮演“寻找者”,与学生平等互动;在“团队挑战赛”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为各小组提供建议。这种平等的互动模式能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中感受体育的乐趣。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游戏内容

游戏教学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为游戏而游戏”。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技能重点、体能要求,选择或设计相应的游戏形式。例如,在“跳跃”单元教学中,若目标是掌握“双脚跳”动作,可设计“青蛙跳荷叶”(用呼啦圈当“荷叶”,学生模仿青蛙连续跳);若目标是提升跳跃耐力,可设计“跳绳接力赛”(分组进行连续跳绳计数比拼)。对于综合技能课,可设计“体育闯关游戏”,将跑、跳、投等多个技能融入不同“关卡”,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闯关,实现多目标训练。

(二)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游戏形式

小学生年龄跨度大(6-12 岁),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差异显著,游戏设计需体现层次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动作协调性较弱,宜选择规则简单、趣味性强的游戏,如“模仿小动物”“拍手传球”等;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可设计规则稍复杂的团队游戏,如“趣味运动会”“班级对抗赛”等。同时,游戏形式应常变常新,例如将传统“丢手绢”改为“丢沙包接力”,将“跳绳”改为“双人跳大绳”,通过创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三)融入情境创设增强代入感

通过创设生活化、故事化的情境,让游戏更具吸引力。例如,在“障碍跑”教学中,创设“森林探险”情境:用体操垫当“沼泽”、跨栏架当“小河”、标志桶当“大树”,学生扮演“探险队员”,需要跨过障碍到达“终点”。在情境中,教师可加入情节引导,如“前方出现猛兽,大家要快速蹲下隐蔽”(练习深蹲)、“过河时要小心,别掉进水里”(强调跨栏动作规范)。情境化游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乐趣的同时专注于技能练习。

(四)注重游戏过程的引导与评价

游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评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游戏前,需明确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避免混乱;游戏中,要密切观察学生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对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游戏后,通过“小组互评”“游戏总结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游戏中的收获与不足,如“刚才的接力赛中,哪些同学体现了团队精神?”“怎样才能跳得更远?”。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如“你刚才的跳跃姿势很标准,继续加油!”,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强化运动动机。

三、游戏教学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平衡趣味性与安全性

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游戏设计需将安全放在首位。避免选择对抗性过强、易发生碰撞的游戏(如无限制的“撕名牌”);使用器材时,需检查器材安全性(如跳绳是否有磨损、呼啦圈是否光滑);场地布置要合理,预留足够活动空间,避免障碍物过多。同时,教师要全程做好安全防护,对危险动作及时制止,确保游戏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二)控制游戏时长与节奏

游戏时间过长易导致学生疲劳,过短则无法达到训练效果。一般来说,低年级游戏时长以5-8 分钟为宜,中高年级可延长至 10-15 分钟,整节课游戏环节累计不超过总时长的 60% ,预留足够时间进行技能讲解和整理活动。此外,要把握游戏节奏,避免“冷场”或“失控”,通过调整难度、增减人数等方式保持游戏的紧张感与趣味性。

(三)关注个体差异,确保全员参与

班级学生的体能、技能水平存在差异,游戏设计需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跑步比赛”中,可设置“不同距离赛道”,让体能较弱的学生选择短距离;在“器材游戏”中,提供多种难度的器材(如高低不同的跳箱),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同伴,如“小老师”指导动作,避免“强者独乐、弱者旁观”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结论

游戏教学法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激发运动兴趣、提高技能掌握效率、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游戏教学法,需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创新形式,注重情境创设与过程引导,同时平衡趣味性与安全性、关注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 季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