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与初中数学课堂专注力维持挑战与对策
张文双
廊坊师范学院
七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2 到13 岁,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在河北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容易易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人际交往成为大部分七年级学生面临发展性心理危机。
八年级学生年龄一般约在13-14 岁,正处于青春期中段,是身心变化最剧烈、矛盾最突出的时期之一。他们既保留着部分儿童期的特征,又强烈渴望被当作成人看待,心理发展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矛盾性和探索性。
九年级学生年龄一般约在14-15 岁,处于青春期中后期,面临中考压力与身份整合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呈现现实性增强、矛盾深化与自主性提升的特点,主要内容有认知趋于现实与整合,情绪内敛与压力凸显,责任意识与回避心理并存。
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作用 下,身心不断成熟、日 趋完善。心理发展的特点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个别差异、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与初中数学课堂专注力的关系和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专注力分析
专注力的分析
首先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是指个体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个特定对象或活动的能力。它主要有指向性、集中性 、持续性、抗干扰性以及核心理解等几个主要因素。理解和提升专注力,尤其是结合青春期心理特点在特定环境(如数学课堂)下的表现,对于促进有效学习至关重要。
初中数学学习的独特性和专注力的要求
随着初中数学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对逻辑精密性的执着以及对高认知负荷的常态,使得初中数学区别于小学数学的简单性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性,
首先是独特性,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高度抽象化、逻辑的精密性以及认知负荷剧增。在研究看来高度的抽象化更加要求数学语言从具体的“数字运算” 大步迈向抽象的“符号世界”,使得学生摆脱对具体食物的依赖,更加要求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 的陌生和概念的抽象而感到“空洞”,失去焦点。而数学知识环环相扣,要求学生解复杂应用 识别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再求解验证。在密集的步骤下学生任何一步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断裂或结果错误,前功尽弃。同时学生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极易被这些并行任务压垮,导致“大脑过载”,更加要求学生们思维方式深度发展。
其次初中数学学习的这些独特性,共同指向对专注力深度、持久性、稳定性、分配灵活性及抗干扰能力的极高要求。这些挑战的核心,在于对学生专注力品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认识到这种独特性与专注力之间的深刻联系,是教师设计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起点。在初中数学这座“抽象之梯”上攀登,强大的、符合学科要求的专注力,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绳”和“动力源”。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与数学课堂专注力的具体关系和挑战
积极关系: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使得青少年能够处理更多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深度专注力成为匹配认知水平和激发兴趣的可能性。
挑战:首先抽象思维不成熟或者不稳定时,理解困难导致挫败感和专注力涣散。主要是指初中生认知能力仍依赖具体经验、难以在脑中构建、操作和维持复杂抽象概念模型,容易跳跃步骤、忽略隐含条件、对证明的必要性和严谨性认识不足。基于相关内容会导致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解、看不懂教材或题目、新知识无法与已有经验或旧知建立有效连接,最终导致思维困境,认知发展能力障碍。
其次思维自我中心可能导致对教师讲解方式或者同伴解题思路的不耐烦,难以专注倾听。青春期思维自我中心(皮亚杰理论)的核心表现之一是青少年难以有效区分和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视角、思维过程和关注点。这在数学课堂上会形成一道隐形的屏障,严重阻碍专注倾听最后导致专注力链条的断裂。
思维自我中心引发的这些评判本质上是将认知资源从“理解外部信息”转移到了“维护内部自我认知”上,从而产生了思维方式这一屏障。
最后元认知不足影响学习策略选择和自我监控能力。尤其在两个关键环节产生系统性负面影响,首先元认知不足的学生缺乏对任务需求-策略匹配的洞察力,导致策略选择盲目、僵化或低效。元认知不足也削弱了自我监控能力。
怎么解决青春期学生的初中数学课堂专注力问题
通过显性化策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策略-监控-调整”的闭环意识,将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调控的认知工程。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比如讲函数时用手机信号强弱变化举例,或者结合数学故事、趣味谜题或数学游戏(如数独、几何拼图)引入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老师可以直接教授策略清单,并示范何时、为何、如何使用以及强化监控训练:设计“暂停-自问”环节,使用错题本强制反思。其次我们也可以培养元认知对话,引导学生口头报告思维过程。
同时结合其心理特点(求自主、重同伴、情绪波动大)设计多维策略,核心在于降低干扰、提升参与感、强化动机。
首先我们在教室层面优化课堂结构集中备课任务,进行短时任务+切换节奏,其次明确指令与视觉引导。从学生角度来看我们要增强主动参与,建立同 学 机制共同完成实操型任务。具体内容有采用提问、小组讨论、上台板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讲应用题时,让小组合作设计解题方案并展示。根据学生能力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避免因难度过高或过低失去兴趣。
最后缓解学生的情绪、降低焦虑感。我们要使学生通过高频互动、降低挫败感、善用同伴压力,将学生从“被动听讲”推向“主动思考”,自然提升专注时长。具体内容主要有提醒学生课前整理好桌面,仅留数学课本和文具,避免手机、零食等分散注意力。对专注度高的学生及时表扬,如“小明这节课全程跟着思路走,值得大家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家校协同配合,主要内容有老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课堂专注情况,比如“本周小王在几何课上主动提问3 次,专注度有进步”。同时也建议家长在家营造安静学习环境,每天让孩子复述课堂内容,巩固学习效果的同时锻炼专注力。
从家长角度我们采用让孩子参与制定专注力提升计划,让学生明白我们更加重过程轻视结果,例如表扬“你刚才半小时没碰手机”比“这次考试及格了”更强化专注行为。在学生面前我们作为家长永远维护师生关系,即使对教学有意见,也不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避免课堂抵触心理。
我们要知道家长角色本质是“专注力教练”——通过科学的环境改造、有效的沟通话术和健康的生理支持,帮助青春期孩子在自主感中重建对数学课堂的注意力锚点。
青春期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是普遍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家长、教师、学生三方协同解决青春期初中数学课堂专注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始终做好课堂设计者与引导者。同时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好家长作为环境支持者与动机教练作用。老师要发挥好学生自身的作用,让学生自身成为自我监控执行者。
积极带领学生进行课前预热,用趣味数学谜题激活思维,整理文具减少课堂琐事干扰。在课中锚定策略主动参与小组展示,对走神信号(如摆弄文具)设立自我暗号(握笔3 秒复位专注)。最后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元认知复盘,强化正向反馈。
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降低挫折感,家长通过去控制化沟通维护自主感,学生借力三方资源建立"策略选择-监控-调整"闭环。专注力本质是可训练的认知习惯,需在脑发育黄金期以科学干预取代纪律压制。所以重点关注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专注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初中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