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融人研究

作者

欧晓林

广州理工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工程造价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从 “技术型” 向 “复合型” 转变,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更需拥有坚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作为工程造价专业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课程,通过系统讲解建设项目各阶段造价管理实务,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特性决定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天然统一性。

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对于《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而言,其教学内容涉及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工程合同法律规范、大额资金管理等,与国家战略、社会伦理、职业规范紧密相连,具备丰富的思政元素挖掘空间。本文基于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人才提供实践思路。

二、《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课程知识体系构建

(一)课程定位与知识基础

《工程造价案例分析》总学分 3 分,总学时 48 学时(理论 36 学时、实践 12 学时),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知识体系建立在《工程估价》、《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经济学》、《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与设计》等先修课程基础上,通过 “理论讲解 — 案例分析 — 实践操作” 的递进式教学,实现对前期分散知识点的整合与应用。课程核心目标包括:掌握投资估算与财务分析方法、熟悉工程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精通合同价款管理与结算实务,为学生从事造价相关工作奠定综合能力基础。

(二)知识体系的模块构成

课程知识体系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逻辑主线,分为六个核心模块,各模块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造价管理知识链:

绪论模块:介绍课程定位、学习目标及一级造价工程师职业标准,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明确学习方向。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及投资估算模块:涵盖总投资构成、建安工程费计算、预备费与利息测算、财务评价指标分析等内容,核心是通过投资估算与不确定性分析判断项目经济可行性。

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评价模块:聚焦资金等值计算、网络计划识读与优化、多方案比选方法(最小费用法、费用效率法等),培养学生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分析能力。

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模块:重点讲解招投标流程;评标定标方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解析招投标流程中的造价管理要点。

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管理与索赔模块:围绕施工合同条款、工程变更价款计算、索赔事件处理等内容,强化合同意识与风险管控能力。

工程价款结算模块:包括预付款、进度款、竣工结算的计算方法,动态调值公式应用及偏差分析,是造价实务操作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体系的特征

该课程知识体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实践性,以真实工程案例为载体,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二是综合性,融合技术、经济、法律、管理多学科知识,体现造价工作的交叉性;三是动态性,需结合最新行业规范(如清单计价规范)、政策法规调整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的时效性。

三、思政元素融入的框架与路径

(一)思政融入的总体目标

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育人要求,思政元素融入需实现五大目标:培养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强化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创新意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素养。这些目标与知识目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 “能力 + 价值” 的培养体系。

(二)分维度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1. 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从 “工程案例” 到 “国家认同”

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及投资估算模块,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挖掘 “大国工程” 中的思政价值。例如,讲解投资估算时引入三峡工程案例,分析其总投资构成中建安工程费、预备费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保障作用,阐述造价工作在国家水利战略实施中的关键地位;结合 “盾构机技术从被欧美卡脖子到世界领先” 的案例,对比国产盾构机 2500 万元出口价与国外垄断时期的高价,让学生理解工程造价对国家产业升级、降低建设成本的重要意义,激发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好什么” 的使命感。

在财务评价章节,通过分析建筑经济对国家 GDP 增长、就业的贡献数据(如某新区建设项目带动当地就业率提升 15% ),引导学生认识造价工作在 “稳增长、保就业” 中的社会价值,增强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2. 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从 “造价实务” 到 “职业操守”

工程造价工作涉及大额资金管理,职业道德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总投资构成讲解中,引入大型房地产项目投资估算失误案例:因造价人员漏算预备费、高估工程量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工程烂尾,造成购房者权益受损、社会资源浪费。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职业风险,强化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的工匠精神。

在工程价款结算模块,以清单计价模式下的违规案例(如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导致造价虚高)为反面教材,强调 “不昧良心做人、不越底线做事” 的职业准则。邀请一线造价工程师分享偏远山区高速公路项目的经历: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通过精准的变更价款计算保障工程推进,用真实故事诠释爱岗敬业的内涵。

3. 法治意识与职业规范:从 “合同条款” 到 “法治信仰”

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模块是法治教育的重点载体。讲解评标定标方法时,引入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围标串标案例,解析违规行为对市场公平、工程质量的破坏,以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后果(罚款、行业禁入甚至刑事责任),让学生明确 “招投标中的公平公正是底线,诚信报价是准则”。

在合同价款管理章节,结合工程索赔案例,强调施工合同的法律属性:通过分析时标网络计划下的索赔事件处理流程,说明 “索赔依据合同、证据支撑主张” 的法治思维,培养学生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的职业习惯。

4. 时间管理与个人品德:从 “技术方法” 到 “人生态度”

在工程设计方案分析模块,利用资金等值计算原理延伸出时间价值教育。讲解现值、年金、终值概念时,以某商业综合体项目资金流为例:项目建设期 3 年的资金投入与运营期 10 年的收益回收,体现 “时间就是金钱” 的经济规律。借此引导学生类比个人发展:学习阶段的知识积累如同建设期投资,未来职业收益取决于当下的 “时间投入质量”,培养 “珍惜光阴、合理规划” 的人生态度。

在网络计划优化章节,通过某住宅项目因进度计划不合理导致工期延误的案例(造成建设单位违约金损失 200 万元),让学生理解 “计划决定效率”,将工程进度管理方法迁移到个人学习与生活规划中,养成严谨有序的行为习惯。

四、结论

《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脉络的知识框架,为爱国情怀、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富的融入场景。通过挖掘工程案例中的价值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能够实现 “专业能力培养” 与 “价值观念塑造” 的协同发展。

未来,需进一步动态优化思政元素库(如结合新基建、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案例),加强教师思政素养培训,推动思政融入从 “有形渗透” 向 “无形浸润” 升级,最终培养出既精通造价业务,又胸怀家国、坚守底线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树荣,刘爱芳.《工程造价案例分析》[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2] 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M]. 中国城市出版社,2021.

[3] 于水,尹泽开.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概论课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 高教学刊,2025 (23).

[4] 宋法根,陈诗语,刘佳.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融入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5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