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实施路径研究
陈友广 闫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15411
低空经济已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新增长极,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 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突破1200 亿元,低空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年均增长 35% ,但无人机装配调试、低空装备运维等岗位人才缺口达40 万人,其中兼具机电一体化基础与行业专项技能的现场工程师尤为紧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融合机械、电子、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其核心能力与无人机装调中的机械结构组装、电气系统调试等需求高度契合。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侧重通用机电技能,与低空制造行业的“轻量化设计”“飞控系统集成”等特色需求存在脱节。因此,以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为契机,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无人机装调行业深度融合,既是填补产业人才缺口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专业升级的必然方向。
一、政策背景与行业需求
1.政策支持:低空经济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与人才培育。2023 年《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低空装备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无人机装配、低空设备运维等纳入“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2024 年《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职业院校围绕低空制造等新领域,推进专业改造与岗位需求对接”。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与上述政策形成呼应。教育部在2024 年专项计划补充通知中,将“低空装备制造”列为新增重点领域,要求职业院校联合无人机龙头企业,“按行业岗位标准重构培养方案,强化实战能力训练”,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跨界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
2. 岗位需求:无人机装调领域的能力特征
低空制造与无人机装调行业的现场工程师岗位,需在传统机电技能基础上叠加行业特色能力。结合大疆创新、极飞科技等企业的岗位说明书,核心需求可概括为三类:基础能力,机械零件精密装配(如无人机机架公差控制)、电气系统接线(如电机与电调连接)等通用机电技能;行业专项能力,飞控系统调试(如PID 参数整定)、无人机整机校准(如IMU 传感器标定)、低空通信模块配置等;现场问题解决能力,装配过程中的故障排查(如电机异响处理)、批量生产中的工艺优化(如缩短装配节拍)等。
二、实施意义
无人机装调现场工程师是连接研发与量产的核心纽带。以某无人机企业为例,其通过专项计划联合职业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可将新机种装配合格率从75%提升至 92% ,量产周期缩短 20‰ 。规模化培养此类人才,能有效提升低空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无人机从“实验室样品”向“工业化产品”转化,为低空经济产业化提供人才支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低空制造行业的融合,打破了传统专业的“学科壁垒”。例如,在课程中融入“无人机气动布局”“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内容,促使专业从“通用机电”向“机电+低空装备”转型;在实训中引入无人机整机装配线,推动实训基地从“单一设备训练”向“全流程生产场景”升级。这种跨界融合既能提升专业对新产业的适配性,也为职业教育专业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参与专项培养的学生,可同时掌握机电通用技能与无人机行业技能,职业选择更具弹性。据调研,某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无人机定向班”学生,毕业后既可进入无人机企业从事装配调试(起薪4500-6000 元/月),也可进入传统制造业从事机电设备运维,就业率达 98% ,较普通班级高出 12‰ 。此外,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晋升通道,如从现场工程师成长为无人机生产主管或技术研发助理。
三、实施过程
1. 校企合作机制:聚焦低空制造企业需求
(1)精准选择合作企业
优先选择无人机整机制造企业或核心部件供应商,此类企业具备“研发-生产-运维”全链条资源。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与大疆创新合作,企业开放了无人机装配车间(包含2 条量产线、1 个调试实验室),提供机架、电机等实训耗材,并派出 10 名资深工程师组成教学团队。合作企业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一是具备无人机量产能力(年产能≥1 万台),能提供真实生产场景;二是拥有飞控系统调试等核心技术团队,可参与课程开发。
(2)共建“低空装备产教融合中心”
校企联合建设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实体平台。例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无人机企业共建的产教融合中心,设置三个功能区:教学实训区,配备50 套无人机装配工位(含扭矩扳手、水平校准仪等专用设备),用于基础装配训练;模拟生产区,复刻企业真实装配线(含物料配送系统、工位看板),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批量装配;技术服务区,企业派驻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无人机维修、改装等技术服务,学生参与实际项目。
2. 课程体系重构:融合机电基础与行业特色
(1)模块化课程设计
构建“基础模块+行业模块+项目模块”的三阶课程体系:基础模块(占比 40% ),保留机电一体化核心内容,如《机械制图》《PLC 控制技术》,但案例替换为无人机相关(如以无人机机架绘制替代传统零件图);行业模块(占比 30% ),新增《无人机结构与原理》《飞控系统基础》《低空装备电气系统》等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内容涵盖无人机分类(多旋翼/固定翼)、飞控模块组成(如GPS 模块、姿态传感器)等;项目模块(占比 30%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如“多旋翼无人机整机装配”“无人机故障诊断与维修”,学生分组完成从零件清点、机架组装到整机调试的全流程任务。
(2)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建立“行业技术-教学内容”联动机制:企业每季度反馈技术迭代(如新型飞控系统发布),校企共同更新课程。例如,2024 年某合作企业推出“轻量化机架”技术后,《无人机装配工艺》课程及时增加“碳纤维零件装配注意事项”(如避免划伤表面涂层)等内容;结合行业标准更新(如《民用无人机生产质量规范》),将“防静电装配流程”纳入必学内容。
3. 教学模式创新:基于无人机装配场景的实战训练
(1)“双场景交替”教学
采用“校内仿真-企业真实”双场景训练:校内阶段,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如“无人机装配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练习精密装配(如电机与机架的同轴度调整),软件自动提示操作误差(如“扭矩超过标准值 5N⋅m* );企业阶段,进入合作企业装配车间,参与实际生产,如协助完成“农业无人机喷头安装”“飞控模块接线”等工序,企业导师按“装配效率+合格率”进行实时考核。
(2)“双导师”协同指导
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机电基础理论与通用技能指导(如机械制图规范);企业导师(多为企业装配班组长)负责行业技能教学(如飞控调试步骤)。例如,在“无人机整机校准”项目中,校内导师讲解“传感器原理”,企业导师演示“通过遥控器进行姿态校准”的实操步骤,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4.实践教学保障:适配低空制造的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升级
按“无人机装配车间”标准改造实训设施:硬件配置,新增无人机专用工具(如防静电镊子、精密扭矩扳手)、检测设备(如无人机综合测试仪、示波器),以及不同型号的实训用无人机(多旋翼、固定翼各10 套);场景还原,模拟企业装配工位布局,设置物料区、装配区、调试区,张贴“5S 管理”标识(如“工具归位示意图”),营造真实生产氛围。
(2)校外实习岗位定制
企业为学生设置“阶梯式实习岗位”:初级岗位(第1-2 周),协助物料清点、零件分类,熟悉无人机零部件(如区分电机型号);中级岗位(第3-4 周),参与简单装配工序(如机架螺丝固定),练习基础操作;高级岗位(第5-8 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整机装配与初步调试(如连接飞控与电池,测试电机转向)。
四、具体举措与做法
1. 构建“行业-企业-院校”协同育人联盟
联合地方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无人机企业、职业院校成立“低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产业协会,提供行业数据(如岗位需求预测)、组织技能竞赛(如“无人机装配速度赛”);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实训资源、接收学生就业;院校,负责教学实施、教师培养。
例如,广东省“低空装备育人联盟”自2023 年成立以来,已推动12 所职业院校与20 家无人机企业合作,累计培养现场工程师800 余人。
2. 开发“岗位能力护照”评价体系
参照无人机企业岗位标准,开发“能力护照”:将现场工程师所需能力分解为12 项指标(如“精密装配误差≤0.1mm”“飞控调试一次通过率≥90%”),学生通过考核后获得对应指标认证,全部达标可获得“无人机装配现场工程师(初级)”认证。该护照由校企联合颁发,在联盟内企业通用,解决了“学校评价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3. 开展“教师低空技术专项培训”
提升教师行业适配能力:企业实践,每年安排校内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 2 个月,参与无人机生产(如协助优化装配流程),记录“技术日志”(如“飞控模块接线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专题培训,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无人机飞控系统原理”“低空装备电气安全”等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行业教学资格证”;教研联动,校企教师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如“无人机装配工艺教学案例开发”),将企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
五、结论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无人机装调行业融合,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探索。通过构建“低空装备产教融合中心”、重构“三阶课程体系”、创新“双场景教学”等举措,可有效提升人才与岗位的适配性,既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跨界升级提供了路径。
当前实施中仍面临挑战:部分院校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如缺乏新型飞控系统)、企业参与深度不足(如仅提供基础岗位,未开放核心技术教学) )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如对参与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动校企共建“低空装备技术中心”(共享研发资源)、建立“行业技术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持续优化培养质量,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实战型现场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M]. 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24.
[2] 国务院. 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指导意见[Z]. 2023.
[3] 教育部.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Z]. 2024.
[4] 教育部办公厅.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补充通知[Z]. 2024.
[5]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装配岗位能力标准[Z]. 2023.
[6] 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实施报告[R]. 2024.
[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无人机定向班培养成效分析[R]. 2024.
[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与大疆创新校企合作案例[Z]. 2023.
[9]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低空装备产教融合中心建设方案[Z]. 2023.
[10]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无人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Z]. 2024.
[1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民用无人机生产质量规范[Z]. 2024.
[12] 某职业院校. 无人机装配虚拟实训平台应用报告[R]. 2024.
[1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双导师协同教学实施细则[Z]. 2023.
[14]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无人机实训基地建设标准[Z]. 2023.
[15] 顺丰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学生实习岗位安排方案[Z]. 2024.
[16] 职业院校与无人机企业联合. 低空装备现场工程师能力护照实施办法[Z]. 2024.
[17] 江苏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机电教师低空技术培训方案[Z]. 2024.
作者简介:陈友广(1982—),男,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控制、职业教育。闫妍(1997,女,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能力矩阵的机电类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
题编号:JXHYZX2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