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和路径
翟娜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第一中学 江西 九江 332000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学生观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为建构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建构主义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师中心”的教育范式,重构了“学习”与“学生”的核心内涵,为青少年民主参与能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理论支撑。
从学习观来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并非被动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在民主参与教育中,这意味着青少年对“民主”的认知并非通过课堂单向讲授即可形成,而是需要通过实践体验、情境模拟、问题解决等方式,将抽象的民主概念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逐步构建起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当青少 在班级选举中经历“提名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投票表决”的完整流程时,其对“民主选举”的认知会从课本上的定义,转化为对“权利”“责任”“公平”等概念的具象理解,这种基于实践的知识建构,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深度与持久性。
从学生观来看,建构主义明确提出“学生并非空着脑袋走进教室”,每个青少年在进入学校前,已通过家庭生活、社会观察、网络接触等渠道,形成了关于“公共事务”“规则意识”“意见表达”的初步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积极的,如在家庭中参与“周末活动安排”的讨论;也可能是片面的,如通过网络片段化信息对“民主”产生模糊认知。在民主教育中,教育者需充分尊重并利用这些已有经验,通过创设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民主实践情境,引导其反思、修正与深化原有认知。例如,针对部分青少年认为“民主就是‘我说了算’”的误区,可通过组织“校园食堂菜品优化”议事会,让青少年在讨论中体会“民主是兼顾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合理诉求的过程”,从而实现认知的迭代升级。
此外,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认为知识的建构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与碰撞。这一观点为青少年民主参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民主不仅是个体的权利,更是群体的协作过程。在“模拟政协”“班级议事会”等活动中,青少年通过小组讨论、观点辩论、共识达成等环节,既能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又能学会倾听他人、尊重差异、妥协共赢,这些正是民主参与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 (The Yerks-Dobson Law)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学领域关于动机与行为效果关系的经典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与多德森于1908 年提出。该定律揭示了动机激动水平与操作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动机激动水平越高,操作效率越高;但当动机激动水平超过某一临界点后,操作效率会随动机激动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二者呈现“倒U 型”曲线关系。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曲线的峰值(即最佳动机水平)会随任务难度的变化而移动——任务难度越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图一:耶克斯—多德森曲线图

二、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有机制
当前,我国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已初步形成“校园—社会—政府—网络”多维度联动的机制体系,各机制在功能定位、参与形式上各有侧重,共同搭建起民主参与基础平台,但也存在协同不足、深度不够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
(一)学校教育机制:民主认知的“启蒙场”
学校是青少年民主意识培育主阵地,通过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结合,提供民主认知与初步实践机会。理论层面,思想政治课程是核心,初中《道德与法治》通过社区议事会案例、公民建议权讲解,辅助理解公民政治权利、政治制度等,帮助建立民主初步认知;高中《政治生活》结合实际政治事件,深化解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征,提升认知深度。实践层面,学生组织选举如班委会、学生会选举,设置演讲、投票等环节,让青少年体验民主选举;校园提案、班级议事会等形式,针对食堂、校服等问题征集建议,助力参与校园管理。不过,该机制存在形式化倾向,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实践活动深度不足,如等额选举、提案无反馈,影响参与积极性。
(二)社会组织与社区引导机制:民主实践的“练兵场”
社会组织与社区是青少年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助力积累民主实践经验。社区层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青少年议事会,围绕社区 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等议题,组织实地调研后开展讨论,社区志愿服务如清洁、敬老服务等 通过居民座谈会提建议的机会。社会组织层面,青少年公益组织等联合高校专家, 公益提 赛等活动,引导关注流浪动物保护、城市交通等议题。但该机制覆盖面有限, 因资源少、 人员散,活动远少于城市,部分活动仅在节日开展缺乏常态化,且社会组织与社区沟通少、活动重复,如同时开展环保宣传,协同不足,降低参与效率。
(三)政府部门引导机制:民主参与的 “正规渠道”
政府部门通过意见征集、开放日活动等,提供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与事务管理的正规渠道。意见征集方面,政府官网、政务新媒体开设专栏,像教育 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政策 育局定课后服务方案时,均通过此类平台征集意见;开放日活动中,青少年 走进人大、 能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政策的听证会。然而,该机制参与门槛较高, 部分青少年 缺乏政策解读,难有效参与,意见征集时也缺少针对性指导,且反馈机制不健全,提交建议后 采纳的回复,削弱参与积极性与信任感。
(四)线上参与机制:民主表达的 “新空间”
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网络平台成为青少年民主参与新空间。网络投票方面,省文明办选青少年文明规范、学校评食堂菜品等,均通过平台让青少年参与决策;话题讨论中,微博、抖音话题标签及知乎校园等 APP,助力青少年分享经历、提建议,还能与专家互动;短视频平台则让青少年拍摄校园隐患等内容直观表达,扩大影响力。但该机制存在信息过载问题,碎片化信息易让青少年受误导致参与非理性,部分讨论还出现情绪化表达、人身攻击,偏离理性原则,且线上建议常因缺乏对接机制难落地,线下转化不足,降低参与实际效果。
三、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
校园民主实践教育:开展“模拟政协”“模拟人大”活动,围绕校园事务(如食堂管理、课外活动设计)撰写提案、参与表决,体验民主决策流程。
社会民主场景浸润:组织青少年参观地方人大常委会、政协会议现场,或参与“政府开放日”活动,直观感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运作机制。
学生自治组织赋能:强化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的民主选举机制(如公开竞选、差额选举),赋予其参与校园管理的实质权限(如校服设计、校园活动策划的决策权)。
校园议事机制建设:设立“学生议事会”,针对校园热点问题(如手机使用规范、图书馆资源优化)开展听证会,青少年可提交方案、质询校方,推动问题解决。
青少年议事会机制:在街道、社区层面成立“青少年议事会”,聚焦相关议题,通过实地调研、提案撰写,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反馈意见。
志愿服务与公益行动: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各项公益项目,在服务中观察社会问题,通过居民议事会、业主群等渠道提出改进建议,实践“民主监督”与“民主协商”。
青少年专属意见征集渠道:政府部门在制定涉及青少年的政策(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课后服务政策)时,可通过“青少年智囊团”“线上意见征集平台”等方式,专项收集青少年建议。
社会议题网络参与:利用短视频平台、青少年社区 APP 开设“民主议事”板块,鼓励青少年以图文、视频形式表达观点,形成“线上协商—线下反馈”的联动机制。
数字技术赋能参与:开发“青少年民主参与”小程序,设置“政策微解读”“我的建议”“议事厅”等板块。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场景,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民主决策过程,降低参与门槛。
四、案例研究
市濂溪区第一中学的学生们积极关心校园内外以及周边环境,民主意识较强,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案由
笔者以我校九年级(25)班作为研究对象,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由于篇幅原因,笔者以第二组学生模拟政协提案为例,提案为改善濂溪区一中校园周边交通安全。
(二)案据
第二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周边主要路口(学校西门路口)进行了观察记录,发现每天上下学高峰期,平均每五到十分钟分钟就会出现至少一起车辆违停现象,导致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拥堵,同学们只能在车流中艰难穿行。同时,观察到约40%的机动车经过斑马线时未主动减速礼让行人,给过马路的同学带来很大风险。
据了解,在2024 年下半年,我校下午放学高峰,学生都拥堵在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公交车一来还没停稳,学生就簇拥而上,公交司机视线有盲区,我校初中部一位同学在公交车上门处拥挤中被挤倒,而发生车辆压腿事故,导致悲剧发生。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周边时有发生,足以证明交通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三)方案
1 加强交通管理力度
建议交警部门:在上下学高峰期增派警力到校园周边主要路口指挥交通,加大对车辆违停、超速、不礼让行人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交通秩序井然。
学校保卫处:联合家长志愿者组成交通引导队伍,在学校门口及周边协助交警维持秩序,引导同学们安全过马路。
发动学生家长:非毕业班安排学生家长轮流值岗,让家长更有参与感、体验感。
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公交公司:将学校门口的一个停站站点分散成两个站点,之前的这个站点承担的102 路、105 路、108 路、72 路等众多路线的停站点,可以把这个站点拆分为多个站点,减轻这个站点的停车车辆,分散放学高峰的学生拥堵数。
交通部门:在我校西门路口增设一处减速带,在学校西门路口更新并增设醒目的交通指示牌,预计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此项工作。
规划部门:合理规划设置停车位,增加临时停车区域,并明确标识允许停车的时间段,缓解家长接送学生时停车难的问题。
3 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方面:将交通安全知识纳入日常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定期邀请交警走进校园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社区方面:利用社区宣传栏、社区广播等渠道,向周边居民宣传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倡导居民文明出行,共同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结语
第二组学生首先制定调查问卷得出现状与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同学讨论最终得出解决方案,撰写《关于改 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状况的议案》,并提交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且积极解决相关问 起努力, 校园周边上下学高峰拥堵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每 以及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我校学生积极关注并参与进来,是我校学生民主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表现。这很好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将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本文系2025 年省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和路径”(25YB45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园媛,林源,张钰琳.基于沉浸式媒体的青年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传媒,2024,(07):81-84
[2]蒋百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82-93.
[3]冯春艳,陈慧明,赵宇新.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着力点研究[J].才智,2024,(21):29-32.
[4]梁琪,杨果.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样态与推进路径[J].科教文汇,2025,(07):1-5.
[5] 文宇乐, 田小蓉.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价值、类型及实践路径[N]. 科学导报,2025-03-06(B02).
[6]何瑞茁.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深度融合[D].南昌:科技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