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研究

作者

李贵红

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中心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枯燥的概念、公式难以产生兴趣。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触摸”数学、“体验”数学,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存在情境形式化、与教学目标脱节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有效情境的创设路径。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与价值

(一)有效情境的核心特征

1.直观形象性:符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通过实物、图像、场景等让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例如,“10 以内加减法”可借助“苹果分合”情境,用实物演示“5 个苹果分两份”的过程。

2.生活关联性: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家庭、校园、超市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身边”。如“认识人民币”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用模拟货币进行交易活动。

3.问题驱动性:蕴含简单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认识图形”教学中,创设“搭积木”情境,提问“哪些积木能站稳?它们的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与球的区别。4.趣味互动性:融入游戏、故事等元素,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20 以内进位加法”用“凑十儿歌”情境,让学生在拍手唱儿歌中掌握“9+几”的计算方法。

(二)有效情境的教学价值

1.降低认知难度,助力概念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对小学生是极大挑战,情境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例如,“平均分”概念可通过“分糖果”情境:把8 颗糖果分给2 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每份同样多”的含义,比直接讲解定义更易接受。

2.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参与主动性:情境中的生活元素、游戏环节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认识钟表”教学中,创设“小明的一天”情境:展示小明上学、吃饭、睡觉的时间图片,让学生在“帮小明看时间”的任务中主动认识钟面刻度。

3.培养数学思维,增强应用意识:有效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如“分类”教学中,创设“整理书包”情境,让学生按“书本、文具、杂物”分类,在实践中理解“分类标准”的意义,培养有序思维。

4.渗透数学思想,奠定素养基础:情境中蕴含的对应、转化等思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图形的拼组”情境中,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图案,让学生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链接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1. 家庭生活情境:“元、角、分”教学中,创设“妈妈给10 元钱买文具”情境:直尺 1 元5 角,橡皮5 角,练习本 2 元,让学生规划“能买哪些物品”,在模拟购物中掌握货币换算。

2.校园生活情境:“统计”教学中,创设“班级图书角整理”情境:让学生统计故事书、科普书、漫画书的数量,用画图或表格记录结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统计的意义。

3.社会生活情境:“认识时间”教学中,结合“一天的作息安排”:上学7:30,午休12:00,放学 16:30,让学生在填写时间表的过程中掌握“时、分”的读写,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二)聚焦认知冲突,创设问题式情境

1.“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问题:“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创设“分苹果”情境:有7 个苹果,每盘放3 个,能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剩1 个”,与之前“正好分完”的除法形成冲突,自然引出“余数”概念。

2.“操作与猜想”的矛盾:“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高年级),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三个角加起来是多少度”,再创设“撕角拼一拼”情境:将三角形三个角撕下拼在一起,发现“正好组成平角( ,在操作与验证中理解定理。

3.“生活化问题链”:“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创设“包装礼物”情境: ① 用彩纸包装一个正方体礼盒,需要多大的纸?(表面积) ② 礼盒能装多少糖果?(体积) ③ 盒子占多大空间?(容积)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概念间的联系。

(三)鼓励动手实践,创设操作式情境

1.实物操作:“认识图形”教学中,创设“搭积木”情境: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积木搭建“小房子”,在触摸、拼摆中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如“球会滚,正方体能站稳”)。

2.画图与测量:“长度单位”教学中,创设“测量教室”情境:提供直尺、卷尺,让学生测量课桌长、黑板宽,记录“用了多少个 1 厘米”,在实践中理解“厘米”“米”的实际意义。

3.实验探究:“可能性”教学中,创设“摸球游戏”情境:盒子里放 3 个红球、1 个白球,让学生轮流摸球并记录颜色,通过“为什么红球摸出次数多”的讨论,理解“可能性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四)融入趣味元素,创设游戏式情境

1.角色扮演游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创设“小商店”情境: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用模拟货币进行“买东西”(加法)、“退货”(减法),在游戏中练习“50 以内加减混合”。

2.竞赛类游戏:“表内乘法”教学中,创设“乘法口诀闯关”情境:设置“口算抢答”“对口令”“接力比赛”等关卡,学生分组竞争,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巩固乘法口诀。

3.故事化游戏:“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创设“小羊回家”情境:小羊要经过10 座桥(桥身标有10、20……100),每座桥需答对“相邻数”“整十数加减”等问题才能通过,在故事推进中掌握数的顺序与运算。

四、结论

有效情境的创设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质量的关键。教师应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从生活、问题、操作、游戏等维度设计情境,让数学知识在具体场景中自然呈现。同时需避免形式化、复杂化等问题,确保情境服务于“知识理解、思维发展、兴趣培养”的核心目标,最终让学生在情境中爱上数学、学会数学,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吴正宪.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3] 张丹.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