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对比
黄霖
垫江县砚台镇卫生院 408300
糖尿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2 型糖尿病,其是慢性代谢病之一,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并发症风险,严重威胁患者健康[1]。临床治疗的核心目标在于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激活 PPAR-γ 改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属于磺脲类,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快速降糖。对此,本文对比吡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 例糖尿病患者为分析对象,研究时间为2024 年3 月~2025 年 3 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 n=40 )中,男 24 例,女16 例,年龄56~75 岁,平均(65.32±5.17)岁;研究组( n=40 )中,男23 例,女 17 例,年龄 57~76 岁,平均(65.10±5.9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纳入标准: ① 年龄≥56 岁且≤76 岁;②参照指南[2]确诊糖尿病。排除标准: ① 对研究药物过敏或不耐受; ② 近1 个月服用影响血糖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吡格列酮( 成都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156;15mg)治疗,口服用药,初始服用剂量为15mg/次,服用频次为 1 次/d。根据患者血糖水平适当调整服用剂量,单日最高剂量 <30mg 。治疗周期为 4 周。
研究组:格列美脲(广西百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283;2mg)治疗,口服用药,初始服用剂量为2mg/次,服用频次为 1 次/d。根据患者血糖水平适当调整服用剂量,单日最高剂量<4mg。治疗周期为 4 周。
1.3 观察指标
血糖控制效果: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3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处理所应用计算机软件:SPSS27.0,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χ2 检验;应用(
),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系统描述,以t 检验,结果显示 P<0.05 ,可以证明两组数据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相近( P>0.05 );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低(
),见表 1L 。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2 型糖尿病患者比例逐年增加[3]。长期高血糖状态不仅影响代谢稳态,还会增加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及神经病变等。有效的血糖控制是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核心环节。药物治疗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临床常用药物种类较多,探索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对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4 周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低( P< 0.05),进一步提示,对于糖尿病患者,吡格列酮、格列美脲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在血糖控制效果方面,格列美脲的优势明显。究其原因是,格列美脲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可快速增强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显著下降;吡格列酮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发挥作用,起效速度相对较慢,更适合长期调控胰岛素抵抗[4]。在血糖控制过程中,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为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格列美脲治疗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相对更低,该药物不仅在空腹状态下有效降低血糖,对整体血糖波动及长期控制亦具显著价值。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


从研究实施角度分析,患者在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吡格列酮、格列美脲治疗,剂量调整依据血糖水平进行规范管理,治疗周期一致,血糖指标检测均采用标准化方法,结果较为可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数据,明确不同药物在短期疗程中的降糖效果差异。本文结果显示,格列美脲的降糖幅度更大,验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格列美脲均可以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格列美脲的短期降糖效果更佳,在需要快速控制血糖时更具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建忠,张凌曦,郑淑婷.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不良反应及效果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4):100-10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胡婷,曹永红,翟斐,等.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6):1065-1069.
[4]陈鹏,任战富,员宁娅.吡格列酮与格列美脲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及对其血糖控制水平的疗效对比[J].系统医学,2023,8(17):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