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培养思维
陈晨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分析、比较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的体现,同时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能对课文中的疑点提出疑问并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此要求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方向。因此,探索如何借助提问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将理解文本升华为把握内涵成为当前阅读教学重要内容。
一、设置层级问题,深化阅读理解内涵
层次分明的问题呼应文本内容的内在逻辑,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阅读过程中的偏离,帮助其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自然把握文章内涵。初始问题围绕具体词句或明显 息展开,中层次问题启发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组织方式,更高层次的问题则鼓励学生思考主旨意图。教师可从单元目标出发预先规划问题框架,确立从词语、句子到段落和全文的理解阶梯,明确各阶段所对应的判断依据,让问题始终围绕核心语句展开。
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先提出几个基础问题用于帮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观潮时间、地点的语句,同时在课本相应位置标记段落序号并在黑板上以时间为线索建立初步框架。随后围绕关键动词展开提问,带领学生关注“涨”“拍击”等词,要求其在原文中这些词语旁边写下自身体会。教师还需帮助学生聚焦修辞手法找出文中的比喻或拟人句,在黑板上将喻体、本体对应连线,带领学生讨论这些修辞带来的画面效果,帮助其从语言细节中整体把握潮水的形象。在黑板右侧用简图区分起初的平静到潮头初现时的动态,再到高潮时的盛大以及退潮后的余韵这四个部分并以箭头标明发展顺序,带领学生思考文章叙述如何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分析篇章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解释壮观效果是如何展现的”,并借助概念图将叙述顺序、感官呈现等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整体理解。此外,学生需对比潮来前与潮来时的描写,主动找出两者在用词密度上的差异,在课文旁边分别批注以静造势、以动写盛等短评,从而切身理解作者把握文本节奏的方式。
二、建立对比视角,提升思维辨析能力
描写类文本在句子衔接、段落安排及全文推进上常包含层次差异,教师建立对比视角有助于学生觉察渐次变化,识别作者在表达强度、焦点或意图上的不同处理。借助对比式提问,课堂关注点可以从字词延伸到文本结构,让思考过程始终立足于文本依据减少主观空想,从而培养扎实的分析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当设定合理的对比视角再提出系列问题带领学生展开比较。
以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主线:一条标注出村口—田埂—河畔—院落的场景变化,另一条则围绕月色—月影—月路—月声展开,围绕这两条线索交替提问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问题框架。教师教授词句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到原文找出描写光线的词及所在的句子,说一说不同动词展现的力度”感受画面节奏及空间层次的变化。随后,教师将“清”“一弯”等形容词和量词放在一起,启发学生比较其在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帮助学生细致区分同类语言要素。句群层面,对比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注意谓语或修饰成分,思考语序如何影响画面张力。段落分析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照出发前的夜色描写与行走中月光的变化,思考两段在叙述中的作用并写出“铺垫”或“推进”等批注,同时标出触发情节发展的关键词。在把握全篇时,教师带领学生比较写景和叙事的部分,找出动作、声音或民俗场景的句子思考其在烘托情感方面的不同作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让学生对照上文中提到的两条主线找出描写最具画面感的交汇处,答案必须包含具体词句或段落编号。
三、追索因果关系,带领完善阅读逻辑
教师梳理因果关系能够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明确的方向,让其思考始终围绕文字内容展开。原因常指向事件的动机,结果反映出变化的具体程度,条件限定事情发生的背景而反例则帮助修正理解的边界。学生若忽视因果提示,其理解就容易变得零散或主观,难以发展自身分析能力。探寻因果关系,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集中至文本依据本身,助力其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子的功能中寻找合理解释,从而在课堂上形成符合逻辑又可反复验证的思考习惯。
围绕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先提出“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蝴蝶选择栖息地的句子,将含有关联词的语句用线框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定位信息,随后围绕定位信息提问,让学生关注动词或形容词中契合蝴蝶栖息环境的词语,圈出前后呼应的内容,思考这些词语如何导致后文描述的状态变化。教师在黑板原因一侧列出相关动词或形容词,结果一侧写出对应的状态词,用箭头连接形成清晰的因果关系。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句群层次时可选取段落内部相邻的句子,帮助其分析表示原因的句子处于什么位置,理解关联词的语法作用及表意功能,并根据朗读中的停顿体现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依据语序做出判断。此外,教师并列呈现描述栖息环境特点的段落及描写蝴蝶行为表现的段落,请学生分析两类内容分别承担原因还是结果的作用,同时批注出表示条件或限制的词语进而明确情境如何影响结果。篇章层面则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请从全文不同部分找出具有递进关系的证据。”以此将分散的因果关系整合成网络,并在黑板上用主干及分支的结构画出因果关系并标注对应段落,以此更直观地展示文章逻辑。
结束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应当将问题序列、文本依据及效果评估视为一个整体,协同发挥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从单元整体出发提前规划核心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入理解文本。未来,可探索将学习任务结合课堂实际融入学习分析或现场观察的方式,开发适用于不同文体特点的提问方式及评量工具,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华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探究——以《 两两小儿辩日日》为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5):117-119.
[2]朱延峰.核心素养视域下“学为中心”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优化策略——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为例[J].华夏教师,2025,(09):67-69.
[3]张学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醒与文化浸润——评《语文润心——小学阅读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语文建设,2025,(06):82.
[4]彭玉芳.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为例[J].华夏教师,2024,(2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