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研究
刘大伟
河北省体育局运动技术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31
一、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体育技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在青少年阶段进行系统的体育职业精神培养,其意义远超竞技成绩本身,能为运动员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有助于运动员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育职业精神中的诚信、尊重、奉献和责任等精神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无论他们最终是否成为职业运动员。其次,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有利于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软实力。体育职业精神中的抗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在竞赛中的稳定发挥。最后,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有利于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一方面利于减少,乃至杜绝负面国际新闻,提升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培育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有利于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功利化环境挤压体育职业精神成长空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影响了诸多行业,在竞技体育中亦存在功利化倾向,这挤压了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成长空间。一方面,运动队和教练员可能存在“唯成绩论”思想,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异化为成绩机器,不重视体育职业精神培养,在这种氛围下青少年运动员自身也无法认识到体育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忽视体育职业精神提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竞技水平提升,而不重视孩子职业精神培养,甚至为了升学加分,纵容或引导孩子虚报年龄、使用兴奋剂等违规行为,这与体育精神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此外,商业赞助若过度绑定运动员短期成绩,可能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因过度训练而缺乏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时间与精力,进一步压缩其成长空间。
(二)体教分离导致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断层
封闭式体育训练虽有利于全面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但其弊端在于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分离,导致运动员无法系统的学习文化理论课程,最终造成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断层。一方面,部分运动队文化课课时设置较少,青少年运动员无法系统的接受理论熏陶,导致运动员基础道德认知不足,难以从深层理解体育职业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青少年运动队体育精神培养大都依靠教练员,而缺乏专业的思政教师开展系统教学,导致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碎片化问题,最终体现为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不具有系统性。
(三)教练员能力结构性缺失制约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效果
教练员是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参与主体,其专业能力结构性缺失严重制约体育精神培育效果。一方面,部分运动队教练员缺乏体育职业精神培育意识,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职业精神培育的核心价值,缺乏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训练中来的意识。甚至部分教练员存在短视行为,为了所谓关键的竞赛节点而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违背体育职业精神,在体育职业精神培养中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对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运动队教练员缺乏体育职业精神培养能力。青少年运动队中的基层教练员多为退役运动员,虽具备丰富的竞技经验,但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心理学和德育理论培训,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方法单一。
三、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优化策略
(一)重构青少年运动员价值评价体系
面对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侵袭,青少年运动队要严守竞技体育阵地,通过重构青少年运动员价值评价体系来净化体育竞技环境。首先,体育部门需强化对体育职业精神的重视,将其纳入运动员注册认证的核心指标体系,明确具体评价维度(如诚信参赛、团队协作等),引导多元主体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职业精神培养。其次,运动队要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统一认识,与教练员、学生家长、商业赞助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进行深入沟通,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明确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地位。最后,要创新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评价体系。运动队要将体育职业精神作为核心指标纳入青少年运动员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体育职业精神评价融入到训练竞赛全过程,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学生评分、评优及竞赛选拔中,增强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
(二)构建体教融合新范式
针对体教分离导致的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断层问题,运动队要有意识的加强体教融合,逐步构建体教融合新范式。一方面,运动队要加强课程改革。运动队要扭转体育训练挤压文化课程的现象,保障充足的文化课程课时,为青少年运动员形成系统的人文认知和德育认知奠定基础。同时,运动队要将体育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运动员训练、学习的各个环节,利用晨训、晚自习等时间进行嵌入式德育,并在文化课程中融入体育职业精神相关案例分析,提升体育职业精神培育实效。另一方面,要推行双导师制。青少年运动员除了配备固定的技术教练外,还要配备专业的德育导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职业精神培养,从而更好的进行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
(三)推进教练员能力再造工程
教练员的综合素养对于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的价值观体系还未成熟的阶段更是如此。因此,要推进教练员能力再造工程,提升教练员综合素养。首先,体育部门要推行教练员认证改革,将体育职业精神培养能力作为教练员认证的重要内容,并提升体育职业精神培训的比重,要求教练员从意识重视体育职业精神培养,从能力上具备体育职业精神培养实操落地。其次,青少年运动队要统一认识,提升教练员对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意识。运动队要加强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价值宣贯,并将青少年体育职业精神评价结果充分应用于教练员评优、晋升等激励体系,引导教练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要强化教练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培训。运动队可以采用定期的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的形式对教练员进行培训,重点在于体育职业精神培养方法和工具,引导和鼓励教练员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践,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高亦扬,杨学勤,汤客. 关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体育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15,17(4):78-82.
[2] 郭星月.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训练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 体育科技文
献通报,2025,33(3):52-54.
[3] 彭响,刘如,胡科. 符号资本与符号权力:论体育明星引导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养成[J]. 体育学刊,2
025,32(2):33-39.
[4] 索明生.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争意识培养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38-39,42.
作者简介刘大伟,(1984.8-)男,汉族,硕士,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