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营造

作者

李星蓓

四川音乐学院

一、文本深度解读:意境营造的基石

意境营造始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歌者需首先成为一名学者,对诗词的创作背景、字词涵义、意象群落与整体情感基调进行一丝不苟的考究。

《枫桥夜泊》(张继诗)的意境核心在于一个“愁”字。全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层层渲染出旅人夜泊客舟的孤寂与愁绪。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清冷幽寂的审美空间。歌者需在脑海中构建这幅画面:上弦月悄然落下,天色愈发昏暗,寒霜弥漫天地,乌鸦的啼叫更添凄清,江边的枫叶与点点的渔火在暗夜中摇曳,最终,一声悠远的钟声划破寂静,直击愁肠。此诗的意境是“静”中有“动”(乌啼、钟声),而整体的“静寂”感又是基调。理解这一点,是演唱时控制声音力度、色彩和气息流动的根本前提。

《杏花天影》(姜夔词)前有小序,阐明其创作乃“偶遇”、“感梦”、“抒怀”之作。词中“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满汀芳草不成归”等句,表面是描绘金陵秦淮河畔的春光美景,实则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词人羁旅漂泊、怀人伤春的无限惆怅与“金陵路、莺吟燕舞”的繁华喧嚣背后的孤独感。其意境核心在于“惆怅”与“无奈”。词中的“鸳鸯浦”、“桃叶渡”皆暗含爱情典故,与眼前的“杏花”、“绿丝”形成时空交错,意境更为曲折深邃。歌者必须准确把握这种“含蓄蕴藉”、“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方能唱出词中深藏的哀婉与落寞。

二、音乐语汇解析:意境转化的媒介

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是将文学意境转化为听觉意境的关键一环。歌者需深刻理解音乐语汇如何服务于意境营造,从而实现精准的“二度创作”。

《枫桥夜泊》的钢琴部分极具描绘性。乐曲开头,连续的低音区小三和弦与上方清脆的、模仿钟声的四五度音程,瞬间营造出空灵、静谧又带有一丝寒意的夜境。演唱者的气息必须与这“钟声”的余韵相融合,起音需柔和而深沉。歌曲中段,右手流动的琶音音型似是江水的微微波澜,也似是愁思的涌动。此处的演唱,气息应随之流动,音色可稍加明亮,以表现“江枫”与“渔火”的视觉意象,但整体仍需控制在弱的范围内,以保持夜的基调。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二字在高音区以强音爆发,随后迅速渐弱,意味深长。这要求歌者具备极强的声音控制能力,强音并非呐喊,而是情感积聚后的必然迸发,之后的渐弱和慢处理,则象征着钟声的悠远绵长和愁绪的无穷无尽。

《杏花天影》作为一首古典词乐,其音乐本身即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曲建立在雅乐音阶之上,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婉转曲折,古朴典雅。速度节奏较为舒缓自由,体现了中国音乐“弹性节奏”的特点,为歌者提供了充分的韵味处理空间。结构上,上下两阕音乐材料相似,但下阕情绪更为激动,音区也有所提高,尤其在“待去”处的七度大跳,将词人的徘徊犹豫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歌者需深刻体会这种旋律线条与情感起伏的紧密关联。演唱时不能机械地打拍子,而应遵循“音腔”的规律,在骨干音的基础上,通过细微的滑音、擞音等装饰性技法,使旋律线条圆润流畅,充满吟诵般的韵味,方能贴合姜夔词乐“清空骚雅”的意境风格。

三、演唱技法的意境外化:从心到声的实践

这是意境营造的最终执行环节,要求歌者将内心的感悟通过精准的声乐技术转化为动人的歌声。(-) 音色造型与虚实控制

音色是塑造意境最直接的画笔。《枫桥夜泊》通篇需用一种偏暗、柔和、略带虚空感的音色,以表现夜的静谧与心的孤寂。尤其在弱声(piano)控制上要求极高,气息需下沉保持,声门适度闭合,发出集中而又有空间感的“高位置”弱音,模仿“月落”后的朦胧与“霜气”的寒意。相反,在《杏花天影》中,音色可相对清亮、柔美一些,以符合春日景象,但其中仍需蕴含一丝忧郁的底色。在“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等感慨处,音色可稍加厚度与力度,以体现情感的深度。

(二)咬字吐字的韵味

“字正腔圆”是民族声乐的基本要求,在古诗词中更升华为“字韵”的艺术。咬字需清晰归韵,但切忌生硬。需根据情感调整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如《枫桥夜泊》中“霜”字,字头“sh”可稍延长,模仿寒气逼人的感觉;“愁”字,字腹“ou”要唱得饱满,叹息般送出,韵味悠长。《杏花天影》中“鸳鸯浦”、“杏花天影”等词,字头要轻柔,字腹要圆润,展现江南水乡的柔美;而“不成归”的“归”字,归韵要清晰而无奈,似一声叹息。此外,需特别注意古韵与入声字的处理,如“月落”的“落”(luò)、“乌啼”的“啼”(tí),需唱出字尾的韵味,增强古典风味。

(三)气息的运用与“线”性思维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生动”,演唱亦然。气息不仅是动力,更是表达情感、连贯意境的生命线。两首作品都要求气息深沉、贯通、流动自如。《枫桥夜泊》的气息运用应如暗流涌动的江水,平稳中蕴含力量,支撑着长线条的乐句,尤其是在“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气息需足而缓,以表现钟声的悠远。《杏花天影》的气息更需一种“吟诵”式的弹性,随着旋律的起伏和词意的顿挫而细微变化,时提时沉,做到“声断气不断,情不断”,始终保持音乐意境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四)装饰性润腔的画龙点睛

恰当地运用擞音、滑音、颤音等装饰技巧,是点睛之笔。如《杏花天影》中“待去”的七度大跳,加入细微的下滑音,更能表现踟蹰不前之态;“漫羇旅”处的颤音,可处理得略慢而深,以表现羁旅愁怀的深沉。在《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可用轻微的气颤音(而非声颤音)来表现内心的波动。所有这些技巧的运用,都必须以服务于意境为前提,过度或不当使用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

四、结论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至高境界,在于营造出感人至深的“意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始于对文本与音乐的深刻文化解读,成于精妙绝伦的声乐技术外化。通过对《枫桥夜泊》与《杏花天影》两首作品的分析可见,歌者需像一位匠人,精心雕琢每一个音色、每一个字韵、每一处气息;更需像一位诗人,以声音为墨,以身心为纸,在心中先勾勒出意境的蓝图,最终通过“声、情、字、趣、韵”的高度融合,将“枫桥夜泊”的孤寂清冷与“杏花天影”的惆怅婉约,生动地再现于舞台之上,引领听众穿越时空,与古人达成精神的共鸣。这不仅是对民族声乐演唱者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其综合文化素养与艺术感悟力的终极挑战。唯有不断深耕传统,提升自我,方能真正触及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内核,让古老的诗词在当代的歌声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茜. #i{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 Diss. 西南交通大学.

[2]于悦.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乐","韵"之美[D].辽宁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