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苇到音色:巴松管哨片工艺对音色的作用机制
潘宁
大连艺术学院 116699
巴松管(大管)被誉为木管乐器中音色最丰富的低音乐器,其发声依赖于双簧哨片的振动。理想的巴松哨片是巴松管音色表现的决定性要素,哨片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吹奏时的音质、音色和吐音效果[1]。然而,目前许多巴松演奏者对哨片制作的认识仍十分匮乏,影响了对作品音色的把握[2]。国内已有研究指出,不同厚度的哨片在相同演奏条件下呈现的音响效果差异显著:较厚的哨片音色醇厚饱满,更能打动人心,而过薄的哨片则难以充分支撑音乐表达[2]。也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巴松哨片制作与演奏效果的密切关系,强调演奏者需重视哨片学习制作以提高演奏水平[4]。为更好地发挥巴松管的表现力,演奏者有必要深入了解芦苇材料特性、哨片制作工艺及调整方法对音色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围绕上述方面展开论述,为巴松管演奏实践提供参考。
一、芦苇材料对巴松音色的影响
芦苇是制作巴松哨片的唯一原材料,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哨片的振动性能和音色。适合制作哨片的芦苇多产自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地区,纤维韧性好且弹性佳[1]。一般选用生长期2 年以上、质地粗壮坚实、表皮光滑呈金黄色的苇管为佳,此类芦苇纤维成熟均匀,制作的哨片富有弹性,能发出良好音色[1]。反之,生长期不足的嫩苇因纤维偏软疏松,制成哨片后吹奏时缺乏足够韧性,音准偏低;过老的芦苇纤维僵硬无弹性,哨片振动差,导致声音干涩发闷,音质不纯[1]。此外,新鲜芦苇需自然阴干 1~2 年后方可使用,充分干燥能提高芦苇纤维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若未完全风干便制作哨片,往往出现振动不良、反应迟钝、音色暗哑等问题[1]。因此,严格遴选和处理芦苇材料是制备高品质巴松哨片、获得理想音色的基础。
二、巴松哨片制作的关键步骤
制作巴松哨片是一项精细的工艺流程,大体包括材料预处理、成型、定型和试调等阶段[2]。首先,将挑选好的芦苇片置于清水中浸泡数小时,使其充分吸水变软,便于后续加工[2]。然后使用专用模具将浸泡软化的苇片对折成型:沿长度方向将苇片劈成合适宽度,对振动面进行初步削刮至所需厚度;将苇片对折后用三道铜丝自尖端向尾部依次缠紧固定,同时插入锥子确保哨片内腔过渡出合理的锥度形状[2]。待铜丝绑扎完毕后,将哨片置于定型板上自然风干定型。干燥完成后,需要剪除松动的末端铜丝,并在底部涂胶密封以防漏气[2]。经过上述工序,一个巴松哨片的半成品即告完成。此时将哨片安装到乐器上试吹,检查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发音反应和音色情况,再根据需要进入精修调整阶段[2]。
三、哨片的精修与不同音区音色控制
哨片精修是将半成品哨片调整至最佳演奏状态的过程,演奏者通过细微修整哨片各部分厚度和开度,以改善音色音准并平衡各音区的表现[1][2]。实践表明,哨片各结构的微调对不同音区的音色有直接影响。首先,哨根(哨片底部靠近第一道铜丝处)控制着低音区的振动状态和软硬度。若哨根过厚,会导致低音区发音受阻、音量偏窄;若哨根过薄,则可轻夹第一道铜丝,使哨片中部略微隆起,增加风口开度来补偿低音不足[1]。其次,哨喉(第一、二道铜丝之间的过渡区域)的形状对音色起关键作用。理想的哨喉应由圆形平滑过渡到椭圆形;过扁会使发音尖细、缺乏共鸣,过圆则使吹奏费力耗气。演奏者可用小钳在铜丝处轻压调整哨喉内径,使其开口形状圆润适度[1]。再次,需要平衡风口(哨片尖端开口)的大小。吹奏低音时风口张开度应较大,吹奏高音时则应较小,故制作时应兼顾高低音区需求,将风口调整为上下对称的椭圆形,开度约 1 毫米[1]。风口大小主要通过调节铜丝松紧实现:当哨片支撑脊偏厚、开度不足时,可拧紧第一道铜丝以扩大风口;反之当支撑脊偏薄、开度过大时,则收紧第二道铜丝稍微缩小风口[1]。最后,可根据试吹情况对哨片进行微调:通过适当刮削哨片尖端或哨根等部位并配合细砂纸打磨,可针对性地解决发音迟缓、低音音准偏高、音色过硬或闷暗等问题,使各音区音质趋于理想状态[1]。
四、哨片工艺与演奏风格的适配
巴松哨片的选用和调整应与演奏曲目的风格要求相吻合。不同历史时期与风格的音乐对巴松音色有不同偏好,需选择相应类型和软硬度的哨片并做针对性调整来满足风格需要[1][3]。目前常见的巴松哨片有德式、法式、美式三大体系,它们在音质、音色和吹奏特性上各有侧重,可为不同风格的作品提供合适的音色基础[1]。德式哨片刮制较厚,音质醇厚、音区统一,适合庄重浑厚的古典主义作品;法式哨片体积略大,音色明亮而中低音略显单薄,适宜浪漫派后期和印象派音乐;美式哨片在德式基础上改良,哨尖更薄、发音轻松灵敏,适合演奏现代派高难度炫技作品[1]。演奏者应结合曲目风格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哨片,并通过调整刮削厚度等方式匹配所需的音色效果。例如,在韦伯《F 大调巴松协奏曲》中由于包含大量高音和快速吐音,宜选用前端较薄以增强灵敏度的哨片,过厚的哨片则会增加体力消耗、影响演奏流畅[2]。总之,充分考虑乐曲风格来制作和挑选哨片,才能使巴松音色与作品风格高度统一,提升音乐的感染力[1]。
结语
巴松管哨片的制作工艺与调整直接关系到乐器的音色表现和演奏成效。通过合理选择芦苇材料、遵循科学的制作流程并结合演奏需求进行精细调试,演奏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巴松管各音区的音色优势,胜任不同风格作品的演绎。哨片制作与演奏实践相辅相成,演奏者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不断积累哨片制作和调整经验,并根据季节环境变化和个人习惯灵活调控哨片状态[1]。唯有如此,才能持续完善哨片工艺,提高巴松演奏的音色控制力,为听众呈现更加动人心弦的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1] 杨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试析巴松哨片的科学精修与调整 [J]. 乐器, 2022(6).
[2] 黄剑. 巴松哨片制作对演奏的作用 [J]. 艺术大观, 2021(11 下): 24-26.
[3] 周俣辰. 浅谈巴松哨片 [J]. 乐器, 2015(5): 18-19.
[4] 高浩轩. 巴松哨片制作与演奏关系 [D].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2016.
作者简介:潘宁 1987 年,男,硕士研究生,巴松管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及乐器研发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