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加强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的策略

作者

刘礌

黑龙江省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为规范收养登记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等法规,并印发《收养登记工作规范》,为涉外收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准则[1]。目前,涉外送养为孤儿、弃婴搭建回归家庭的桥梁,成为安置、养育孤儿和弃婴的方式之一,在减轻福利机构压力、提升服务水平、增进国际友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若不妥善解决,不仅会阻碍收养工作的有序推进,更可能损害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国际形象。因此,以法律法规为遵循,强化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加强全流程监管,成为保障涉外收养工作依法、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1 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承担涉外收养工作的机构是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涉外儿童档案管理遵循相关法规,依托《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等法规构建基础管理框架,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一般按照年度—国籍(居住地)—收养登记性质分类,保管期限为永久。在档案管理流程中,收养登记机关在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时,会形成包含收养当事人详细情况的各类文字、图表、声像等资料,这些均被纳入归档范围。然而,实际操作中,各地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存在档案记录形式单一,影响信息查询使用;档案记录内容片面,影响工作的量与质;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档案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与涉外收养中信息追溯、国际协作的需求存在差距,为后续档案利用埋下障碍。

2 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记录内容片面,影响工作的量与质

儿童福利院的档案管理以儿童信息为核心,但记录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儿童个人档案信息不完整,基本情况描述模糊,健康状况、性格特征等关键数据记录粗略,部分指标存在前后矛盾,精准度不足,难以满足涉外收养中对儿童成长背景的深度评估需求。又比如,部分院内基础档案收集不全,工程基建、土地征用协议、院区规划设计图等重要资料未纳入规范管理,缺乏系统整理,导致多年后部分信息遗失,若遇院区扩建、设施改造等情况,无法追溯原始数据,不仅增加了重复调研、补查的工作量,还影响了决策科学性,制约了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2.2 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档案利用效率较低

从实际来看,受资金投入限制,部分儿童福利院在档案管理的技术应用上存在明显滞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普及率低,不仅难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智能化检索,还会导致资料保存不完整,信息共享困难。同时,部分福利院的档案保管手段粗放,重要资料多依赖资料袋、文件盒堆叠存放,文件柜等设备简陋,缺乏专业的恒温、防潮等保管条件。随着档案数量累积,仅靠人工记忆和手动翻阅已无法满足快速查询需求,从而造成档案的利用效率不高。

3 加强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的策略

3.1 精准界定档案内容,实施代码标识与分类管理

在丰富档案记录形式前,应精准界定档案内容,实施代码标识与分类管理。首先,以系统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为基本原则,建立13 个维度的管理框架,包括信息采集标准、档案保管场所规范、分类编码体系等,通过多维度管理架构确保档案管理的全面覆盖和标准化运作[2]。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一人一档”的核心原则,通过建立三级审核机制,对档案内容进行源头核验、过程复核和定期抽查,保障档案真实性。同时,设置档案生命周期管理节点,确保信息及时更新,并采用分级授权访问制度,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加强隐私保护,按照儿童来源国、年龄阶段、特殊需求等要素建立多维分类体系,配属唯一识别码,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并在开展档案分类工作时采用“三级编码制”,通过结构化分类方式便于检索统计,为后续的跨国追踪服务提供数据支持,显著提升涉外收养工作的规范性和服务效能。

3.2 构建全周期工作表格,细致记录儿童成长轨迹

为进一步加强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还应建立全流程、多维度的记录体系。收养登记机关应基于儿童发展特点,明确入院、在院、离院全流程归档内容,建立养育(每日生活记录、营养监测、行为观察)、医疗(每日生活记录、营养监测、行为观察)、教育(评估报告、干预方案、进展记录)、收养(心理调适、家庭适应、文化过渡)等全周期的工作表格。同时,采用“一童一码”的独立编码体系,实行“三位一体”归档标准(纸质+电子+影像),每名儿童档案独立成卷,音像、电子文件与对应纸质材料一并归档,儿童转机构时档案同步移交,全面、完整、客观地记录儿童在福利机构的生活和成长情况。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保持记录的连续性,确保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记录能够相互印证。

3.3 依托信息化技术,赋能收养工作规范化与透明化

一方面,智能审核控风险,算法匹配促公平。收养登记机关应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构建全流程智能管理体系,通过智能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在发起申请阶段,系统预设与《收养登记工作规范》适配的审核模型,自动校验国外申请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子女数量、经济能力等核心指标,对不符合条件者直接拦截,从源头降低资质审查风险。在匹配环节,基于“最有利于儿童”原则开发算法模型,根据儿童健康状况、性格特征及收养家庭环境等情境,生成“1:3”的候选家庭清单,并通过量化评估择优匹配,确保匹配过程可追溯、结果可复核,提升公平性与精准度[3]。另一方面,跨部门数据联动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收养登记机关应建立民政、公安、司法、卫健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政务数据平台实现收养档案与户籍信息、出入境记录、健康档案的交叉核验,严防利用收养登记伪造身份、拐卖儿童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定期开展档案信息化专项排查,重点核查电子档案与纸质材料的一致性、关键信息录入的完整性,对缺失或错误数据及时整改。此外,借助区块链技术固化档案关键节点信息,确保收养登记、材料变更、国际移送等环节的记录不可篡改,为跨境收养纠纷处理、儿童身份追溯提供权威依据。

综上所述,在涉外收养登记档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档案记录内容片面、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量与质,还间谍档案利用效率。为进一步加强涉外收养儿童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提质增效,收养登记机关应采取精准界定档案内容,实施代码标识与分类管理;构建全周期工作表格,细致记录儿童成长轨迹;依托信息化技术,赋能收养工作规范化与透明化等策略,做好档案的科学管理,形成有效信息,更好的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权益,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宇洁,袁承英,梁英.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档案"四化"管理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21):69-71.

[2]梁英.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J].兰台内外,2021(14):3.

[3]杨旭.福利院收养人员档案的收集与信息化管理探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23):31-32.

作者简介:刘礌 1986.08.19 男 黑龙江省宁安市 汉族 黑龙江省委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哈尔滨师范大学 档案专业 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