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傅海霞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嘉定 201815
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背景与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现需打破不同育人主体间的壁垒,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专业教师深耕第一课堂,可依托专业课程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辅导员扎根学生日常管理,能通过班会、谈心谈话、宿舍走访、日常管理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二者协同可形成“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的育人闭环,将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育人能力的现实需要
协同育人不仅是育人模式的创新,更是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对专业教师而言,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能更精准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思维特点与成长困境,进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调整教学方法,让专业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对辅导员而言,通过参与专业课程助教、列席专业教研会议、跟随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或毕业设计等方式,可快速弥补专业知识短板,提升自身在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领域的专业性,推动教师从“单一型管理者”或“单一型授课者”向“全能型育人者”转型。
(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核心保障
当代大学生成长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职场竞争,也需要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与清晰的职业规划以支撑长远发展。专业教师可依托学科优势与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业难点解答、专业发展前景分析、行业实践机会对接、职业能力提升建议等指导;辅导员则可通过心理疏导、评奖评优引导、困难学生帮扶等工作,助力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适应集体生活。二者协同能全面覆盖学生学业、思想、心理、职业发展等多维度需求,避免因单一育人主体的局限,导致学生发展不均衡、成长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问题。
二、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育人机制的内在关联性
(一)教育主体与工作目标的互通性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其核心身份都是“教育者”,最终工作目标均指向“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二者虽工作场景存在差异,但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工作,目标指向高度一致,这为二者开展协同育人奠定了根本基础。
(二)教育领域与工作内容的互补性
辅导员的工作领域集中在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集体活动组织等“非专业领域”,擅长解决学生成长中的个性化、生活化问题;专业教师的工作领域则聚焦“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学术思维训练、行业实践能力培养”,在学生学业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二者工作内容形成精准互补。
(三)教育方式与工作方法的互鉴性
辅导员长期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擅长“个性化沟通与情感疏导”,常用班会研讨、一对一谈心、主题实践、榜样引领等灵活方式开展思想教育,能快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专业教师深耕教学领域,精通“系统性知识传授与逻辑思维引导”,习惯通过案例教学、小组研讨、学术辩论、项目式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升教学的专业性与系统性,二者教育方式可相互借鉴。
三、上海民办高校现有育人模式的短板
(一)辅导员层面:协同意识薄弱与能力局限并
部分辅导员缺乏主动协同的意识,将工作范围局限于“完成行政任务、处理日常事务”,未能主动对接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学业情况、专业发展需求,导致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生活层面”,难以满足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的深层需求。同时,由于多数辅导员并非专业学科背景出身,在参与专业教学辅助、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提供职业规划专业建议时,常因对专业领域不熟悉而“力不从心”。此外,部分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人少事多”的困境,需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精力被严重分散,难以抽出时间与专业教师开展深度协同。
(二)专业教师层面:育人职责认知偏差与参与动力不足
部分专业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认知偏差,错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是辅导员的专属职责”,忽视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育人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仅关注知识点的讲解与考核,未结合专业内容挖掘德育元素;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问题多采取“直接推给辅导员”的态度,较少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学生情况。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多以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学生课程成绩为核心,缺乏对“育人成效”的明确考核指标与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难以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参与跨主体育人工作。
四、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一)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学校层面牵头搭建“线上+线下”多元协同沟通平台,线下可定期组织“教管联席会议”,由院系领导牵头,召集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聚焦学生成长关键问题开展研讨,共享学生信息,制定协同解决方案;线上可建立专属沟通群,方便二者随时交流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行为异常等动态,确保信息传递及时高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育人“脱节”。
(二)推动岗位互融体验,深化对彼此工作的认知
通过“岗位轮换”“兼职任职”等方式,推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彼此工作内容与难点。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在每学年承担班导师工作,参与学生班会、宿舍走访、评奖评优讨论、学生矛盾调解等事务,亲身体验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破除“育人是辅导员专属职责”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让辅导员参与专业课程的“助教工作”,协助专业教师批改作业、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践报告,同时鼓励辅导员列席专业教研会议,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提升自身专业认知水平,为更好开展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服务奠定基础。
(三)明确职责考核,激发协同动力
学校需清晰界定二者在协同育人中的具体职责:专业教师需承担“课堂德育渗透、学业困难学生针对性辅导、职业规划专业指导、学生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等职责;辅导员需承担“学生思想动态传递、专业教学辅助、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协同处置学生问题”等职责,避免因职责模糊导致“推诿扯皮”或“重复劳动”。同时,优化教师考核体系,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年度考核指标,激发二者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结语
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破解当前“育人碎片化”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唯有通过学校层面强化制度设计、搭建协同平台,引导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打破认知壁垒、明确职责分工、深化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形成“1+1>2”的育人合力。这不仅能为上海民办高校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
傅海霞(199508)女,汉族,江苏镇江,本科,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