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和传播

作者

朱凯源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130015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智慧成果,体现出深刻的社会结构与审美传统。相较于有形文物,非遗类音乐因其依赖口传心授、现场演绎的方式,使得其传播与保存极具脆弱性,极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媒介形式更替及青年群体审美变化的影响。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艺术样式,其音乐曲调、演唱风格、唱词结构等凝结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但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加速、乡村人口外流与观众结构更替,其传承空间不断收缩。

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手段为传统非遗音乐的记录、整理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声音采集、音视频存储、网络发布与多媒介再造等手段,不仅能提升非遗音乐的可视化水平和传播半径,也有助于建立长效、系统、可追溯的传承机制。然而,当前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实践中仍存在技术碎片化、内容失真化与传播受限等问题。如何以数字化为抓手,在尊重传统本体的基础上实现内容的动态保护与创新传播,是当前非遗音乐保护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聚焦二人转的数字化实践,从保护路径、传播模式到文化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尝试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音乐传承新模式。

一、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的核心逻辑与二人转的适配优势

非遗音乐的数字化保护并非单一的技术复制,而是从文化资源视角出发,对其内容、形态与价值进行系统性转录与再组织。核心在于将线下零散、动态、时效性的表演转化为可存储、可加工、可传播的数据资源。具体包括声音采集的高清化、演出影像的同步化、音乐结构的标注化与资料存储的数据库化。这一过程不仅为传统艺术提供了数字备份,也为后续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提供技术支持。

二人转作为一种集唱、白、做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其表演内容丰富、变体多样、即兴成分强,尤其在唱腔与台词方面体现出高度个性化与地方性特征,这使得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具备高度记录价值。与其他剧种不同,二人转既有曲牌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也具有民间艺人灵活加工的实践特征,这种结构上的“ 半开放性” 更适合数字标注与模块化处理,有利于在数据库建设中实现语料分类、唱段标签与风格归档。此外,二人转在城乡基层仍具一定群众基础,为数字化资源的采集提供了可持续的现实土壤。因此,数字化对二人转的保护不仅可行,而且具备良好的内容适配与接受基础。

二、二人转数字化保护的主要路径与实践模式

当前针对二人转的数字化保护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音视频采集阶段,采取现场录制与历史资料整理并重的策略,对演出片段、艺人口述与排练过程进行全景化记录,建立声音、影像与语言文字并行的多模态素材库;二是在内容整理阶段,通过人工与算法协同的方式对唱段进行断句、分腔、语义标注与旋律提取,构建可供机器学习与人文研究双向利用的结构化资源体系;三是存储与管理阶段,依托数据库平台实现资料的统一编码、分级管理与版本控制,保证数据安全与可溯性;四是在传播利用阶段,通过互联网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与数字展览等多样化形式向公众开放,提升非遗资源的可达性与传播效能。

同时,部分地方文化部门与高校已探索将AI 识别技术、语音转写与动作捕捉系统引入二人转表演分析,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自动识别唱词内容、腔调变化与肢体动作,实现数字资源的深度提取与智能索引。在此基础上,部分地区尝试建立基于云端的非遗演艺平台,使得传统艺人可在线上传演出资料,观众可通过多维检索访问曲目、歌手与区域演出历史,从而构建起互动式、开放性、可持续的数字保护与传播生态系统。

三、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播的机制创新与传播场域拓展

在传播维度上,非遗音乐的数字化不仅是保存手段,更是文化重塑的媒介。二人转数字内容的网络传播已从静态资料展示向动态传播场域拓展。一方面,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传统艺术以片段式、情境化方式被重新演绎与接受,通过剪辑、转场与再配音等手法适应年轻用户的接受偏好,实现了内容语境的再创造;另一方面,平台算法机制推动高点击内容形成扩散效应,部分二人转艺人与团队开始通过直播、粉丝运营等方式建立起基于数字身份的传播链条,初步实现从“ 内容上传” 向“ 用户连接” 的结构转变。

此外,非遗数字内容在教育与文旅融合中的传播潜力亦不断释放。在高校课程与基础教育中,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多感官体验,强化文化理解;在文旅融合中,通过数字展示与互动体验设备将二人转引入博物馆、剧场及景区场景,实现非遗内容的情境化呈现。通过构建线上传播平台与线下沉浸空间的互动融合,形成具有传播深度与传播广度兼具的非遗传播新格局。

四、二人转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的问题与优化路径探析

尽管数字化在非遗音乐传承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首先是内容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部分数字采集工程过度依赖现代加工手段,忽视对原生态表演状态的还原,导致非遗内容在传播中被过度“ 美化” 或“ 娱乐化” ,弱化了其文化深度与历史厚度;其次是资源整合不力,不同主体采集的数据标准不一、平台互不兼容,信息孤岛问题明显,难以形成合力;再者是公众参与度有限,现有传播多停留在“ 观看” 层面,缺乏深度体验与情感链接,无法实现认知到认同的转化。

要优化二人转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统一数据标准,制定包括音视频格式、语料标注、表演分类在内的规范体系,推动多平台资源互通与共享;二是强化技术与内容的双向融合,引导技术服务文化本体,在采集、处理与传播各环节尊重非遗自身逻辑与演变规律;三是激活公众参与机制,打造开放式平台与参与式场景,通过共创共建方式提升用户粘性与文化认同,推动非遗音乐从“ 数字存档” 向“ 数字传承”深化发展。

五、结论

非遗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与延续。以二人转为例,本文分析了其在结构开放、表现多样与群众基础等方面的数字化适应性,梳理了当前在采集、存储、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与成效,并指出了存在的技术、机制与认知方面的问题。未来应在统一标准、平台协同与公众参与等方面持续优化,推动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从“ 物理保存” 向“ 文化激活” 转型,让二人转等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崔 树 声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数 字 化 保 护 策 略 研 究 [J]. 天工,2025,(09):80-82.

[2] 徐晨子, 赵敏文. 数字化技术为音乐非遗保驾护航[J]. 文化产业,2024,(36):37-39.

[3]王柯.湖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