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郑波

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小学校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 为逻辑主线,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建构性与迁移性。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整合,寻求数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 看出” 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学生被鼓励以创新的方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常以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跨学科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特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与创新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教育的目标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育意义相辅相成。

一、当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地位边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并强调了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受应试惯性影响,部分学校仍将综合实践课视为“ 调剂课” ,课时被挤占、资源投入不足。实际执行中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资源,使得综合实践课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另外,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2.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素养,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活动。然而,当前数学教师普遍缺乏缺乏 STEM 教育背景,缺乏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难以实现数学与科学、技术、工程等学科的有效整合。部分教师在设计和教学综合实践课时,仍跳不出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实践活动缺乏真实性和生活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3.学生主体性缺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实践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理想。尤其是分组活动中,学习优秀的孩子几乎包办了活动的所有内容,而学困生很难有机会独立思考和操作。另外,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依赖教材和教参,缺乏创新,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未被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参与不积极。

4.学生能力浅表化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低,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表现在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时的能力不足,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依赖于记忆和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依赖性限制了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一)促进教师从“ 学科人” 走向“ 跨界设计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与综合实践课融合的关键执行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组织教师专题学习创新教育、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有关综合实践部分内容,理解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涵和教学理念,知道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

其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指导技能、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教师设计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中的技能;加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培养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再次,通过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际交流、区域合作等,共享经验、资源和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化路径,包括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为教师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

2.探究创新教育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选择权,例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或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方式上,灵活选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再次,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3.建立创新教育视域下的学校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库

首先,每学期每个数学教师至少要提交一份综合实践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视频等,学校教务处组织骨干教师对课例进行评比,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存入学校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定期更新,纳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对过时或效果不佳的案例进行淘汰。其次,学校数学教研组组建磨课团队,每学期至少打磨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精品课,录制教学视频,存入学校课程资源库,全校教师随时可以观摩学习。再次是每学期每位数学教师至少写一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学校对反思或论文进行评比,选择优秀的论文存入资源库。

4.完善创新教育视域下的课程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学习实施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不仅包括传统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还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等多个维度。并且还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包括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 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包装盒”“ 校园平面图设计” 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模型。

总之,创新教育的理念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培养创新性和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友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要点[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5):12-17.

[3]陈妙华,梁苑霞.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领域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献研究综述[J].创新教育研究,2025,13(7):521-529.

[4]金星.对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方法创新与 实践,2020,3(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