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探讨
于文辉
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引言
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加快,装配式建筑以其节省资源、缩短工期、减少污染等特点,在我国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实际施工中易出现构件尺寸偏差、节点连接不密实等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结构安全与使用性能,因此深入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研究并应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技术,可以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1 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1.1 构件生产阶段问题
构件生产阶段是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此阶段的质量问题影响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模具质量是影响构件精度的关键因素,若模具设计不合理或加工精度不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出现变形、漏浆等情况,导致构件成型后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度偏差超标。材料拌合环节的质量控制不到位也会引发系列问题,混凝土原材料的配比不均匀、搅拌时间不足等,会造成构件强度分布不均,部分区域易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降低构件的结构承载能力。预埋件安装过程中若缺乏精准定位措施,易出现位置偏移或固定不牢的情况,使得后续现场安装时无法顺利对接,增加调整难度。构件养护环节的管理疏漏也会影响质量,养护时间不足或温湿度控制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表面易产生干缩裂缝,削弱构件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1.2 构件运输与存储问题
构件运输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易引发各类质量损伤,运输车辆的减震措施不足时,构件在颠簸中易与车厢或其他构件发生碰撞,导致边角破损、表面开裂,对于预制楼板、墙板等薄壁构件,此类损伤更为常见。运输过程中的固定不牢固会使构件发生位移、倾斜,可能造成构件变形,还会增加装卸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构件存储阶段的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存储场地若未进行硬化处理或排水不畅,易导致地面沉降、积水,使构件底部受潮、污染,影响后续安装时的节点连接质量。存储时的堆放方式不合理会引发构件受力不均,如叠放层数过多、支撑点位置不当,会导致构件产生弯曲变形、裂缝扩展,对于预制梁、柱等受力构件,此类变形可能直接影响结构受力性能。
1.3 现场安装阶段问题
现场安装阶段是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此阶段的操作不当会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吊装过程中的定位偏差是常见问题,若吊装前的测量放线精度不足,或吊装过程中缺乏实时监测调整,易导致构件安装位置与设计轴线、标高存在偏差,使得后续构件对接困难,形成累积误差,影响整体结构的几何尺寸精度。节点连接质量把控不严会留下严重安全隐患,节点部位的清理不彻底、灌浆材料拌合不符合要求,易导致连接部位密实度不足,形成空鼓、缝隙,削弱节点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2.1 构件生产质量控制技术
构件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是保障装配式建筑基础质量的核心手段,需从源头把控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模具管控技术是首要环节,通过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优化模具结构,确保模具刚度与稳定性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建立模具安装后的精准校准流程,利用激光测量技术对模具的尺寸、垂直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全面检测,及时调整偏差以避免后续构件成型缺陷。材料管控技术需贯穿生产全程,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开始,严格核查材料性能指标,在混凝土拌合阶段采用自动化拌合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拌合过程中的物料配比、搅拌速度与时间,保证混凝土匀质性与性能稳定性。预埋件安装控制技术注重精准定位与固定,采用专用定位工装实现预埋件的快速定位,同时通过多点固定与二次复核机制,确保预埋件位置与设计要求一致,减少安装偏差。
2.2 构件运输存储质量控制技术
构件运输存储质量控制需贯穿从生产场地到施工现场的全流程。运输前需根据构件类型与尺寸设计专用运输架,通过合理划分承载区域确保构件受力均衡,避免单点受力过大引发变形。针对易损边角部位采用柔性包裹材料进行防护,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损伤。运输车辆需配备稳固的固定装置,通过可调节限位组件将构件与车体紧密连接,防止行驶过程中因颠簸产生位移或晃动,运输路线选择需避开路况复杂路段,减少剧烈震动对构件的影响,同时安排专人全程跟踪,实时监控构件状态,存储场地需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排水系统,防止地面沉降或积水浸泡构件,不同类型构件实行分区存放,通过清晰标识区分型号与安装部位,防止混放导致的错用或损坏,存储区域需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针对露天存放的构件采用防水覆盖材料遮挡,避免雨水侵蚀或阳光直射引发的质量变化。
2.3 现场安装质量控制技术
现场安装质量控制需从精准定位开始,采用三维建模与实时测量结合的方式,在吊装前对安装轴线、标高进行反复核验,确保测量基准的准确性。吊装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追踪构件姿态,及时调整吊装角度和位置,避免因吊装偏差导致的安装错位。节点连接质量控制需强化工序管理,安装前对连接部位进行彻底清理,去除表面浮尘、杂物及松动颗粒,确保连接面洁净。灌浆作业时采用分层浇筑、逐步振捣的方式,保证灌浆材料填充饱满,同时通过专用工具控制灌浆速度和压力,减少气泡产生。预留预埋复核需结合可视化技术,在构件安装前对预留孔洞、管线接口等位置进行全面扫描核对,确保与设计位置完全匹配,避免后续开凿修补对构件结构造成损伤。临时支撑体系的设置需遵循受力均衡原则,根据构件类型和安装阶段确定支撑数量、位置及刚度要求,确保支撑体系能够有效承受施工荷载。支撑拆除需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拆除前对构件受力状态进行评估,确保已形成稳定结构体系后再逐步移除,防止因支撑过早拆除引发构件变形或沉降。整个安装过程需强化工序交接检验,上一道工序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通过全程质量跟踪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需贯穿全流程。针对生产、运输存储及安装阶段的常见问题,通过精准化生产、规范化储运及智能化安装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施工质量。强化各环节质量管控,落实技术措施与管理要求,既能保障结构安全与性能,也为装配式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金鑫. 装配式建筑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23): 136-138. 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23045.
[2]焦新元.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模型构建与策略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5, 46 (07):133-136.
[3]谢舒.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5, 34 (06): 196-198.